天天看点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作者: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1986年10月,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永远的离开了,至此十大元帅仅剩徐向前一位。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叶剑英逝世后,中央给出的悼词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的作出正确的决断。”

实际上这一段话与毛主席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非常相似的。在毛主席活着的时候,经常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一对联评价叶剑英。

在十大元帅中,叶剑英绝对是最低调的一个,他资历老,声名却不显。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917年,叶剑英进入近代三大讲武堂之一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深造,毕业后又一直在广东跟随孙中山先生筹建黄埔军校、北伐等事宜,他曾在孙中山先生面前主动请缨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蒋介石、汪精卫之流操控,叶剑英放弃国民党的身份加入共产党,继续自己“天下为公,实现大同”的革命理想。

在刚加入共产党后,叶剑英便到苏联进行学习。1930年,叶剑英学习归来,被中央委以重任,在这一时期,他接触到许多人,包括毛主席、朱德等,但“循规蹈矩”的他,没有给毛主席等人留下深刻印象,直到1935年。

本期为你讲述毛主席对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喜欢的朋友,可以长按点赞,将文章推荐给其他喜欢的人。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红军长征初期,因为李德、博古等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致使红军遭受重大危机,在危难关头,毛主席挺身而出,力促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会议过后,毛主席、周恩来和张闻天组成了新的三人领导小组。之后,毛主席指挥红一方面军在中央军、川军、黔军、滇军的包围中,不断游走。

正在此时,张国焘来电称,红四方面军已经渡过嘉陵江,在川西北地区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要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机关来此处会合。

收到消息的红一方面军绝处逢生,重新焕发斗志,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5月在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此时的红一方面军在历经磨难后,仅剩2万人,他们风尘仆仆、一脸疲惫的赶来,立刻受到了红四方面军的热情招待,粮食、棉袄等应有尽有,红一方面军的战士们觉得这就是长征中的一大胜利。

然而无比喜庆的场面令毛主席颇为不适,后来在1960年,毛主席在北京接受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采访时,当被问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时,毛主席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毛主席为何这样说,他与张国焘之间又为何发生斗争?而这一切又与叶剑英有什么关系?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张国焘和毛主席

张国焘曾是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引领革命时代潮流的人物,但在大革命之后,逐渐走入错误的道路,在党和红军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争权夺利,企图夺取党中央的领导权。

而此时党内,在经过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威望最高,这就成为了张国焘夺取领导权的最大障碍。

所以在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后,手握红四方面军八万人的张国焘不顾革命安危,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路。

毛主席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不使红军分裂,保留革命火种,他与党中央选择了妥协。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1935年8月的毛儿盖会议上,党中央接受了毛主席“宁可让出总政委,不可让出总书记”的建议,决定改组领导机构,让张国焘出任红军总政委,张国焘欣然接受。

毛主席眼看暂时稳住了张国焘,便接着提出,分兵两路过草地,他以草地人烟稀少,粮食短缺为理由说服张国焘,将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打乱分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在分兵后,毛主席赶紧催促徐向前、陈昌浩,让其带着右路军和党中央通过草地,继续北上。

在右路军出发过草地时,张国焘也从当上总政委的喜悦中走了出来,他开始犹豫,是否应该继续北上,此时的红军和党中央尚不知道在陕北,已经有同志开辟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就在张国焘犹豫不决时,左路军又遇到了连续暴雨,地面顿时汪洋一片。

张国焘在估计了左路军的粮食后,召开了一次干部级别的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张国焘说明了左路军遇到的情况,然后说出了自己的主张——“放弃北上,回成都去”。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他的提议,得到了红四方面军干部的支持,这和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的威望以及四方面军大都是四川人有关。

在会后,张国焘便立刻给党中央发电报,请求右路军回来与左路军会合然后南下,结果毛主席没有同意,反而是对张国焘再次重申,北上抗日是党中央的决议,你必须要执行。

然而张国焘对于毛主席的劝告无动于衷,他在私下里,秘密行动,将反对南下的人一一囚禁,这其中包括朱德和刘伯承。

张国焘在左路军一系列行动后,又联系自己的得力干将,右路军政委陈昌浩,让他强行率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陈昌浩表示同意。然而此时的党中央尚不知陈昌浩的意图。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叶剑英

就在危机关头,叶剑英参谋长突然从徐向前、陈昌浩的前敌总指挥部跑了过来,向毛主席告知了陈昌浩和张国焘的密电,即“南下,彻底展开党内斗争。”

毛主席深知事态的严重性,他让叶剑英先回去,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当天晚上,毛主席抱着最后的希望来见陈昌浩和徐向前。他先去见陈昌浩,问他红军应该北上还是南下?陈昌浩答,红军行动应该听总政委的。毛主席没说什么,转身找到徐向前,询问他的意见。

徐向前从大局出发说,“主席,两大红军主力会师了,就别再分开。”毛主席听完后,明白了两人的选择,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当天夜里,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党中央和右路军的一、三军团连夜悄悄北上,在距离右路军剩下部分仅一夜的路程处,扎营静待陈昌浩和徐向前的选择。

天一亮,红四方面军的人,发现了情况,赶紧向陈昌浩和徐向前发电请示,中央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徐向前立刻回道“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后来党中央得知陕北有新的根据地后,便一路转战陕北。张国焘在与陈昌浩等会合后,更加猖狂,直接另立中央,率军开始南下,结果没多长时间便遭到了川军的打击,遭受重创,没有办法的他,又率领红军再次来到川西北,电令贺龙的红二方面军来此会合。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晚年叶剑英

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毛主席多次在众人面前称赞叶剑英,并送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评价。这两句话也成为了叶剑英元帅身上最耀眼的标志。那么这两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实际上这两句话也并非毛主席所作,它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自勉。

诸葛亮在治理军事、政务上,向来谨慎,这一点为史学家的共识。吕端的“大事不糊涂”,知之者甚少。在《宋史》中说,宋太宗想要让吕端出任宰相一职,反对者纷纷上言说吕端处事糊涂,宋太宗不为所动,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小事上确实糊涂,他和北宋名臣寇准同为参知政事(注:处理政务,职权相当于副宰相),排名还在寇准的前面,却奏请皇帝,请求居于寇准之下。

后来吕端升任宰相,又奏请皇帝,把宰相权力分与副相。吕端虽然如此,但在大事上,他却从不糊涂,坚守原则。

在宋太宗死后,大太监王继恩担心太子即位后,危及他的权力,于是想要与李皇后合谋,另立皇帝。

吕端察觉到阴谋后,让人将王继恩监禁,然后说服李皇后不要改立。后来太子继位,垂帘召见大臣,在所有人都跪拜时,唯独吕端不拜,坚持让人打开帘子,在看到是真的太子后,才跪拜。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主席在评价叶剑英的时候,以诸葛亮和吕端比喻,正是看到了叶剑英在大事上的作为。

而事实也是如此,在毛主席去世后,国家在新时期的转折关键,叶剑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叶剑英的一生,至关重要的抉择上,他总能做的很好。

在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时,他率部保卫孙中山。1926年,在蒋介石委任他为嫡系师长时,他毫不犹豫就拒绝了。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时,他又义无反顾的加入共产党。

毛主席对叶剑英的评价并不止于这两句话,对于叶剑英的文采,也是颇为赞扬的。

1975年,毛主席在主持最后一次中央会议时,讲到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令叶剑英当场背诵全词,然后毛主席接着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此人(指叶剑英)有些文化。”

毛主席对叶剑英高度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叶剑英和毛泽东

1976年,毛主席弥留之际,叶剑英来到病榻前看望,此时的毛主席意识还清醒,但已说不出话来。叶剑英看到自己追随一生的伟大领袖如此,不仅热泪纵横。

毛主席在看到站在床前的叶剑英时,努力的抬起手臂,轻轻的招了招。

可是伤心的叶剑英并未察觉,等到他走出病房时,看到这一切的护士,跑出来对他说“首长,主席招呼您去!”

叶剑英再次站到病床前,轻声问毛主席还有什么吩咐,毛主席竭力想要发声,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只能紧紧握着叶剑英的手,不停的晃动,过了一会,毛主席累了,闭上了眼睛,叶剑英只好走了出来。

毛主席在去世前无声的委托,或许就是对叶剑英“大事不糊涂”的最大肯定。

参考资料

黄子云.叶剑英与孙中山[j].党史纵览,2019,(第12期).

杨帆.叶剑英与毛泽东的诗友情[j].军事历史,1998,(第2期).

陈晋.毛泽东看叶剑英的“大关节”[j].福建党史月刊,2009,(第3期).

李智舜编著. 毛泽东与十大元帅.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01.

百度百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