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作者:談古論金

宋太宗提拔呂端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時候,有一則佳話,有一次正好飲宴之時,太宗寫了兩句《釣魚詩》:

欲餌金鈎殊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

呂端與皇上和詩道:

愚臣鈎直難堪用,宜用濠梁結網人。

君臣之間吟誦往還,彼此已經非常默契,此後數天,太宗就拜呂端為相。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呂端,935—1000,字易直,北宋名臣)

呂端為相,反對的人不少,太宗身邊的人就對太宗說:

呂端這個人為人糊塗。

太宗倒是對呂端很了解,回答道:

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題聯語)

呂端的大事不糊塗,直接表現在宋太宗駕崩之後宋真宗即位的一場暗戰之中。

史載,至道三年(997)二月,宋太宗病重,太宗妻明德皇後李氏和宦官王繼恩暗中串聯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诰胡旦等,企圖發動政變,立太宗活着的兒子之中最年長的趙元佐為新皇帝。

一個巨大的考驗放在呂端面前。

這裡的曆史記載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李繼勳是北宋名将、宋太祖“義社十兄弟”之一,李繼勳于太平興國二年(977)因病以太子太師緻仕,同年去世,終年62歲,被追封為隴西郡王,至道三年,李繼勳已經去世了20年,絕不會參與未遂政變。

這裡的李繼勳其實是北宋名将李繼隆之誤,李繼隆是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明德李皇後長兄,參與密謀順理成章。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李繼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北宋名将,有一代戰神之稱)

李繼隆在攻打北漢以及與遼國和西北黨項人的戰争中曾經立下赫赫戰功,他與耶律休哥、李繼遷等人都曾将交手,堪稱北宋的一代戰神。

李繼隆既是大将,又是外戚,其勢力非常大,但當時他的官職是靈、環十州都部署,而不是殿前都指揮使。

這個細節的差異對呂端至關重要,因為這意味的政變集團在禁軍中并沒有有力的外援。

呂端在入宮問疾的時候就看到太宗左右隻有王繼恩和李皇後,不見太子趙恒。他擔心王繼恩别有企圖,急便忙回府,暗中命人讓太子趙恒趕快入宮,以防夜長夢多。

太宗駕崩之後,李皇後命王繼恩來召見呂端,呂端知道情況有變,便将王繼恩鎖在閣内,派人看守,自己趕忙入宮。

李皇後看到呂端說:

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将如何?(皇帝已經駕崩,應該立年長的皇子為嗣皇帝,現在您看怎麼辦?)

呂端回答:

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邪?(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今天他剛剛去世,怎麼可以違背他的遺命而有異議呢?)

這時,太子趙恒也趕到了,李皇後無可奈何,呂端與大臣們便奉太子在太宗靈前即位。這就是宋真宗。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

這時還有一個細節——真宗被立為皇帝後,垂簾引見群臣,呂端直着身子站立殿下不拜,請求卷簾,升殿審視,确認确實是趙恒本人,才走下台階,率群臣拜呼萬歲。

呂端這一番确認,還是怕有人做手腳,造成趙元佐當上新皇帝的既成事實不可收拾,從這一點來看:

前面說過,李繼隆是一代戰神,他因為妹妹的原因參與此事,卻隻見其名,并沒有看到他發揮什麼作用,這就和北宋的制度有關。

原來,杯酒釋兵權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以大藩節度使等的尊榮地位和實際利益為誘餌,換回了禁軍的指揮權,此後對禁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将侍衛親軍司分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與原來的殿前司合成“三司”(也稱為“三衙”)。

不要說李繼隆雖然有一定的軍力,但并非禁軍的指揮官殿前都指揮使,即使他當時是殿前都指揮使,也隻是三司(三衙)的三個都指揮使中的一個,三司的指揮官們,他們的地位相當,互相牽制,禁軍将領合謀作亂的威脅被基本解除了,李繼隆也翻不出浪來。

<b>現在,政變被限制在相對“文雅”的姿态下,李皇後、王繼恩固然隻能耍心眼,呂端作為文臣突然“翻臉”鎖門,也才能奏效。</b>

<b>塵埃落定,呂端對參與謀立趙元佐的這一批人,采取了極為老練穩健的處理手段。</b>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王繼恩,?-999,北宋時期的宦官、防禦使,被稱為“發迹于矯诏,喪命于謀反”)

呂端首先讓宋真宗下诏改李繼隆為鎮安軍節度使,過一個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歸本鎮(即以所謂使相的身份出鎮),表示尊崇,但剝奪了他的兵權。

接着,呂端給王繼恩和李昌齡定了“洩露宮禁語言”的罪名,将王繼恩安置均州,貶李昌齡為忠武軍司馬,對于胡旦,隻說他起草诏書“頗恣胸臆”,有诽謗言辭,除名流放浔州。

這些懲罰都不算很輕,但是,呂端都沒有指明他們是因擁立趙元佐而得罪,從根本上化解了他們的謀反大逆之罪,也穩定了真宗初年的政局。

王繼恩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他被貶之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當時生存環境不是很理想,而在真宗即位的第二年鹹平二年(998),王繼恩死于均州,很大可能也是被賜死。

這或許是因為王繼恩的發迹就在于“燭影斧聲”後的矯诏,這一次照方抓藥想再次賭一把,卻不料被呂端化解于無形,從政局穩定的角度,這樣不惜賭國運的大太監自然可殺不可留。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究竟是何許人也?呂端不但大事不糊塗,連小事小細節也毫不含糊。這次圍繞新皇帝即位的暗戰以呂端的全勝告終。後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強幹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這些舉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疊,就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明德李皇後陵)

明德皇後李氏和李繼隆,真宗待他們倒是不錯,真宗對李太後很孝敬,專為她建造了萬安宮;李繼隆逝世之後,真宗親自前往其家中痛哭吊祭,身穿喪服發哀,為他辍朝五日,追贈中書令,谥号“忠武”。

<b>史家誤認為李繼勳參與了未遂政變,可能就是因為光看李繼隆的生榮死哀,不像是一個參與過密謀的失敗者。</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