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作者:曆史微點

1986年的今天(10月22日),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開國元帥葉劍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葉劍英1897年出生在廣東梅縣雁洋堡,20歲進入雲南講武堂,畢業後追随孫中山左右,并深得其信任。1924年葉劍英參加籌辦黃埔軍校,并被委任教授部副主任。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1926年北伐戰争開始,葉劍英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後來又相繼擔任新編第二師師長、第四軍參謀長等職務。1927年正式加入組織,并于當年參加上司了廣州起義。

機智果決,沉穩練達的葉劍英一向以冷靜儒雅、處事低調而聞名。他從投身革命一直到老年鞠躬盡瘁,一生經曆了無數次驚濤駭浪,但他總能撥開迷霧,把握方向,力挽狂瀾,特别是每逢革命的關鍵時刻,他運籌帷幄、轉危為安的非凡膽略和智謀,更是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無數神秘的傳奇。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1927年7月,受組織委托,周恩來等同志正在醞釀舉行南昌起義。但敵人已經在風吹草動中有所察覺,汪精衛、張發奎等秘密謀劃,企圖以開會為借口,召起義上司人賀龍、葉挺上廬山,以武力加害,将已燃起的革命火焰一舉撲滅。

擔任張發奎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在獲悉敵人的陰謀後,冒着生命危險,連夜找到葉挺,同他一起把敵人的企圖告知了賀龍。

正是葉劍英的機智果敢,使賀龍、葉挺免遭敵人暗算,進而保障了他們及時率部行動,讓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得以順利實作。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1935年6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壯大了紅軍的實力。但紅四方面軍上司人張國焘仗着人多槍多,野心膨脹,企圖奪權。

9月9日,張國焘對抗組織北上的決定,密電指令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委陳昌浩帶領毛主席所在的右路軍南下,并提出“徹底展開内部鬥争”,企圖危害組織,分裂紅軍。

首先看到電報的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深感事關重大,借口上廁所,跑到不遠處毛主席住所,把電報交給他,毛主席抄了一份後,告訴葉劍英,不要讓人知道自己已了解電報的内容,并囑咐他謹慎從事,尋機脫險。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葉劍英迅速跑回原地,若無其事地走進會場,見陳昌浩還在開會,便機智地把電報交給了陳的秘書。

毛主席等上司人連夜緊急磋商,決定立即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單獨北上,這才脫離了險境,也使紅軍有了日後北上勝利和抗日戰争的勝利。

葉劍英及時揭露了張國焘企圖危害組織、分裂紅軍的陰謀,而且還巧妙地把軍委縱隊領了出來參加北上。葉劍英在關鍵時刻使組織和中央紅軍脫離了險境。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在以後的日子裡,毛主席曾多次提到這件事。有一次,毛主席指着自己的腦袋說:“葉劍英同志在關鍵的時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他救了組織,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生命垂危,在彌留之際,組織的各部要員守候在他的身邊,依次走到病榻前看望老人家,準備做最後告别。

當葉劍英走進病房時,意識尚清醒的主席眼睛一亮,但葉劍英沒有體會到消瘦憔悴中的領袖的細微變化。在他稍停走出病房後,毛主席艱難的示意醫務人員召回葉劍英,并對他蠕唇欲語,但此時口不能言,手不能書的主席已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意願。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葉劍英握着主席的手,又急又悲,凝神注視,伫立良久後隻好邁着沉重的腳步離開了病房。

怅然之中的葉劍英陷入了沉思:“主席的心髒還沒有停止跳動,頭腦還在思考,為什麼特意召回我?他想要說什麼?還有什麼囑托?”他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葉劍英離開病房不久,毛主席完全失去了意識。9月9日,一顆偉大的心髒停止了跳動。

也許是忠誠追随毛主席大半生的葉劍英參透了主席的臨終委托,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976年10月6日,葉劍英挺身而出,上司組織内的大多數同志,順應時代,執行人民的意志,以大智大勇的魄力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又一次從危險中挽救了組織和國家。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葉劍英素以“儒将”聞名于世,他在我軍曾長期擔任參謀長一職,毛主席對他的文韬武略很是欣賞和器重,總是習慣親切地稱呼他為“我們的葉參座”,并常用“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之語贊譽他。

葉劍英不負毛主席所望,幾次在重大的曆史轉折關頭,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用自己的大智大勇使中國革命的航船屢屢逢兇化吉、轉危為安。葉劍英元帥是一位改變中國曆史程序的偉大人物。

葉劍英每逢危難顯身手,數次扭轉乾坤,毛主席:呂端大事不糊塗

曆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