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導讀:“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句名言中,同時出現了兩位響當當的曆史人物。一位是婦孺皆知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一生處事謹慎,尤其在用兵方面,從不弄險。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另一位曆史人物則是大宋宰相呂端,相對于諸葛亮來說,人們對他的事迹知道得少一點。但偉人能将其與諸葛亮相提并論,可見其曆史影響力之強。

呂端的一生,都與“糊塗”這個詞有着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他曾因常犯糊塗而備人诟病,卻能在皇權交接的關鍵時刻,以一己之力讓北宋第三位皇帝順利登基,這堪稱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波“神操作”。

一、出身優越,兩次“躺槍”

呂端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曾做過五代時期後晉的兵部侍郎,兄長後來也是宋太祖的親信,後來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因為有這樣好的家庭條件,呂端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紀輕輕就得以受到門蔭,成為了後晉的“千牛備身”,即禦前侍衛。

宋朝建立以後,呂端從知縣、知州等基層崗位,一路做到了大理寺少卿等京官,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宋太宗即位後,其篡位之說甚嚣塵上。面對這種尴尬,他把象征“皇位繼承人”的開封府尹一職,讓自己的親弟弟趙廷美來做,以證明确實有一個“兄終弟及”的“金匮之盟”存在,同時又任命呂端為開封府判官。

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想安排趙廷美留守開封,而趙廷美也很想接受這副“重擔”。

作為下屬,呂端覺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自己的老闆:這副“重擔”乃是一個“大坑”。

他說:“主上栉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宋史·呂端傳》)

這句話意思是說,皇帝都親自上陣了,您作為他的親弟弟,卻留在家裡守着,這不合适吧。

作為宋太宗來講,最害怕的就是留一個儲君在開封呆着,萬一他在前線有什麼三長兩短,必然會後院起火、江山易主。是以,讓趙廷美守家,本身就是試探而已。

趙廷美果然聽了呂端的話,随宋太宗出征,躲過了一劫。但是,該來的還是會來。不久以後,宋太宗還是找到了一個理由,懲戒趙廷美。

而作為他的下級,呂端竟然主動代其受過,接受了被貶出京城的處分。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宋太宗對呂端的作為贊賞有加,是以不久又把他提拔到朝廷做官,任右谏議大夫。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太宗任其二子趙元僖為開封府尹,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呂端再次出認開封府判官。

然而,呂端還真是命運多舛,到了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趙元僖卻突然暴病而亡。有人将他的死因歸結于其妾張氏下毒。宋太宗大怒之下,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呂端再次躺槍,受到了降職處分。

面對朝廷的追責,呂端不但沒有怨言,反而在面見宋太宗時,主動檢讨自己兩次輔佐開封府不力的過失。

開封府在宋初是十分敏感的存在,而兩任府尹皆不得善終,再加上宋太宗得位不正的傳聞,這事就顯得更加具有話題性。

而另宋太宗感到欣慰的是,呂端竟然能兩次主動承擔責任,一定程度上為自己解了圍,分擔了輿論壓力。

于是,不久以後,呂端又被高升,提拔為了參知政事。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對于呂端的這種品格,北宋第一位宰相趙普曾經評價說:“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于言,真台輔之器也!”(《宋史·呂端傳》)

以趙普來看,呂端得到嘉許,看不見他得意,受到打擊,也不見他沮喪,喜怒不形于色,這才是真正做宰相的材料。

二、小事糊塗,大事謹慎

呂端當上參知政事後,許多人不服氣,私底下對他的議論也很多。

有人向皇帝打小報告說:呂端平時做事糊裡糊塗,根本不配做宰輔大臣。

而宋太宗卻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宋史·呂端傳》)

為了凸顯對他的信任,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幹脆罷免了宰相呂蒙正,任命呂端為獨相。年逾花甲的呂端,大器晚成,這才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當時,比呂端年輕20多歲的寇準是參知政事,是他的副手。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寇準為人性格剛直,極難相處。為了穩住寇準,呂端便上奏宋太宗,讓他們二人輪流值班,分擔宰相的權力,遇到難以處理的大事時,再一起到皇帝面前議政。

宋太宗知道呂端用心良苦,于是準奏,同時還下達一封手谕:“自今中公事必經呂端詳的,乃得聞奏。”(《宋史·呂端傳》)

他這是要求宰相府所議一切大事,必須先經呂端斟酌,方可上奏。

呂端拜相後,其“大事不糊塗”的特點也很快得以顯現。

一日,宋軍西北前線奏報抓獲了西夏首領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召寇準等人商議後,決定将李繼遷之母處死。

呂端聽說後,馬上指令樞密院暫緩執行,同時急忙去面見宋太宗。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他向宋太宗講了項羽抓到了劉邦的父親,并威脅要當面烹之的故事。當年,面對項羽要煮其父親劉太公的威脅,劉邦的反應竟然是“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高祖本紀》)。

在呂端看來,而今李繼遷這種人,還不如當年的劉邦呢,怎麼可能會就此束手就擒呢?與其将李繼遷之母殺掉,使雙方怨恨進一步加深,還不如善待之,将其作為自己手裡的一張牌,讓李繼遷投鼠忌器。

呂端一番話,讓宋太宗恍然大悟,更加覺得“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這句評語真是太對了。

三、力挽狂瀾,擁立真宗

宋太宗之是以提拔呂端為宰相,除了因其為人持重、做事踏實之外,還欲将輔佐太子順利即位之事相托。

宋太宗本來有9個兒子,選太子本不是難事。但是,他前面立的兩個太子趙元佐和趙元僖,一個瘋了,一個暴卒,再立太子之事竟一直懸而未決,直到其晚年,才立第三子趙恒為太子。

然而,宋太宗為人嫉妒成性,太子趙恒廣受臣民愛戴,他都覺得受不了。是以,可想而知,幾年之間,太子趙恒并未形成自己的班底。

但是,在趙元佐的背後,還有一票強大的支援者。其中為首的就是李皇後和大太監王繼恩。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李皇後本身無子,立已經瘋了的趙元佐,對她掌握權力最為有利。而大太監王繼恩曾經幫助宋太宗成功篡位,并是以得了不少好處,此時他又想故伎重施,再扶持一個皇帝上位。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呂端入宮,見宋太宗已經奄奄一息,而其左右隻有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後兩個人,獨不見了太子趙恒。

呂端見情勢不妙,趕緊在自己的笏闆上寫下了“大漸”二字,命親信出宮帶給趙恒,意在提示他皇帝馬上就要駕崩,要馬上入宮即位。

待到宋太宗去世以後,李皇後馬上讓王繼恩通知呂端,商議新君即位之事。

呂端知道大事不好,他以手裡有太宗遺诏為由,将王繼恩騙到了一個畫閣之中,然後他命人将房門緊鎖,嚴加看管。

然後,呂端隻身來到萬歲殿去見李皇後。可憐王繼恩心機重重,卻被“糊塗”的呂端給算計了。

李皇後對呂端說:“宮車(宋太宗)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将如何?”(《宋史·呂端傳》)

李皇後選擇性遺忘了趙恒的太子地位,還搬出了古代“立嗣立長”的原則,言下之意要将“瘋王”趙元佐立為皇帝。

北宋第二次皇權之争:大太監想要故伎重施,卻被“糊塗”宰相算計

而呂端則一改平日裡的“糊塗人”形象,說:“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邪?”(《宋史·呂端傳》)

李皇後聽後默然。于是,呂端迎奉趙恒即位。看到坐在龍椅上的趙恒,呂端仍然不放心,他“平立殿下不拜,請卷簾,升殿審視”。

原來,在皇帝卷簾後,呂端沒有馬上跪拜,而是走上前去仔細辨認,确認是趙恒本人以後,才率領百官朝拜。

在老成持重的呂端的輔佐下,宋真宗趙恒才登上了皇位。而這次皇權之争,也因為他的妥善處置,北宋才沒有出現“玄武門之變”式的悲劇。

結語:《道德經》中有句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用在呂端身上,是再合适不過了。

在小事面前,呂端能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甚至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糊塗;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卻能毫不含糊、旗幟鮮明,不愧為古代名臣之典範。

參考資料:《史記》、《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