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
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年曆史。據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給茶賜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的曆史
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曆史,太湖洞庭山種茶始于唐代,當年陸羽就到洞庭山考察過茶山,明代東山後山楊灣一帶已開始種茶。
清康熙《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峰...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香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該茶...而土人朱元正獨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巡遠宋荦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是如,地方大吏,歲必采辦。”
按此記載,碧螺春因采茶積壓有熱氣而出異香,采茶人便以方言稱呼為吓煞人香,由清朝朱元正獨自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後上貢給康熙皇帝,問起茶名‘吓煞人香’覺其不雅,改名為碧螺春,由此得到康熙皇帝的盛贊而聲名鵲起。
碧螺春的傳說
傳說其一: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傳說其二:相傳在洞庭西山上有一位娘名叫碧螺,某一年時太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不僅興妖作怪,還妄圖搶走碧螺姑娘,喜愛碧螺姑娘的小夥子阿祥,為了當地安甯和碧螺姑娘的安全,和惡龍大戰而受傷,碧螺姑娘為救阿祥,發現了茶芽并精心呵護,後采摘茶葉沖泡而救了阿祥,碧螺姑娘卻因太過操勞而去世,同鄉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而并是以命名。
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的環境
産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裡、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是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特征
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 “四絕”聞名于中外。
洞庭碧螺春的産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桠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
碧螺春形似螺旋,茶條索緊結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隐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湯色嫩綠明亮,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經久不散。
碧螺春的等級
特一級: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批毫,銀綠隐翠,色澤鮮潤,鮮葉為單芽,碧螺春中的極品。
特二級: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隐翠,葉嫩勻多芽.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一級:條索尚纖細,卷曲成螺,白毫批覆,勻整,一芽一 葉而一級茶葉品質優異,價格适中。
二級: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隐翠,葉芽幼嫩,茶葉品質好,價格合适,成本效益最高。
三級: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隐翠,價格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