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作者:度盡劫波兄弟在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三) 長真真人譚處端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譚處端(1123~1185年),本名玉,字伯玉,後名處端,字通正,号長真子,金代山東甯海人。自幼記誦靈敏,同輩中少有可及者,少喜讀經史,為人慷慨,孝義傳家。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因宿疾往谒重陽祖師。病愈後,追随重陽祖師入道,直至祖師仙逝。在為恩師守孝期滿後,譚處端至洛陽修行傳道。公元1183年,丹陽真人仙逝,譚處端接管全真教。兩年後,譚處端仙逝于洛陽朝元宮,享年六十三歲。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贈長真雲水蘊德真人,世稱“長真真人”。後世道教南無派奉其為祖師。著有《水雲集》傳世。[1]

1.因風痹遇恩師

譚玉能與重陽祖師締結師徒聖緣,還要追溯到他早年的一次患病。史書記載,有一天,譚玉應友人之約,赴席小叙。高興之餘,貪了幾杯,在回去的路上,醉意朦胧,竟睡在了路上。斯時,天降大雪。是以,譚玉不幸患上風痹,行動不便,以緻影響了正常生活。後來回顧自己年輕時的歲月,譚玉寫道:“從前頑惡騁粗豪,今日存心望孽消。”[2]從“頑惡”“粗豪”的用詞看,譚玉對自己早年性格弱點頗為清楚。

為了醫治風痹之症,譚玉四處求醫,用了無數針藥,都沒有效果。如此折騰下來,他自覺此病非藥石可治。萬般無奈之際,他隻好在心裡默背《北鬥經》,希望可以有意外之喜。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很大的葦席橫空漂浮,他想跳起來把它取下。結果,跳的時候,一擡頭,看見北鬥星君正坐在葦席上面,譚玉一時受寵若驚,就地跪拜起來。夢到這裡,自己竟恍惚間醒了。從那以後,譚玉便生起了歸道之心。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秋,甯海首富馬钰師事重陽祖師的消息在甯海瘋傳。

譚玉是馬钰的同窗故友,當然對此非常清楚。由于馬钰難舍世緣,十月初一日起,重陽祖師便在馬钰府第南園全真庵開始坐環,鎖庵百日。當時正值嚴冬,重陽祖師示現神異,不起爐竈。譚玉聞此,又聯想到之前的夢境,便決定到全真庵向重陽祖師求治。

譚玉風痹嚴重,柱杖而來。當時,重陽祖師正在閉關,不願意被人打擾,故一開始并沒有接納譚玉。而譚玉早晚守在庵外,一刻不離。就這樣過了好幾天。有一天,原本閉鎖的庵門突然自開。重陽祖師十分高興,認為這是因緣所緻,于是就叫譚玉進來跟自己同宿。

進了庵内,譚玉便與祖師攀談起來。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此間,譚玉的疾患自然受到了重陽祖師的關注。當時已是寒冬,重陽祖師閉關的草庵裡并沒有生火取暖,睡覺也隻是枕着幹海草,裡面冷得能把手指凍掉。這樣惡劣的環境,對于道行高深的重陽祖師而言,并不算什麼,但對于風痹嚴重的譚玉,就是巨大的折磨了。重陽祖師看到譚玉冷得難受,于是讓他抱着自己的一隻腳取暖。一會兒的工夫,譚玉就全身發熱,汗流浃背。天亮之後,重陽祖師又讓他用自己的洗臉水洗漱。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譚玉的風痹之症竟然痊愈了。面對這番奇遇,譚玉折服不已,當下決定抛棄家産,希望終身随侍祖師左右。重陽祖師并沒有立即答應這一請求。有一天,譚玉的妻子來找他回家,譚玉當場休妻,表示追随重陽祖師修道之心已定。重陽祖師見狀,确定譚玉出離之心堅定,才正式收他為弟子,并以四字秘訣授之,賜法名處端,字通正,号長真子。并贈詩一首,雲:“超出陰陽造化關,一心向道莫回還。清虛本是真仙路,隻要安居養内顔。”[3]

大定丁亥歲(1167年)仲秋,聞重陽真人度馬宜甫為門生,公徑赴真人所,祈請棄俗服羽執弟子禮。真人付之以頌,便宿于庵中。時嚴冬飛雪,丹竈灰冷,藉海藻而寐,寒可堕指。真人遂展足令抱之,少頃汗流被體,如置身炊甑中。拂曉,真人以盥洗餘水使公滌面。從滌之月馀,宿疾頓愈。于是公推心敬而事之。其妻嚴氏詣庵呼歸,公怒而黜之。公拜禱真人,求道之日用。真人以四字秘訣授之,遂立今之名字焉,又道号長真子。[4]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2.拜丹陽真人為師

公元1170年,重陽真人于汴梁坐化,留下遺言說:“你們幾個師兄弟未來造化如何,都在丹陽那裡了。”并留下一首詩,雲:“一弟一侄兩個兒,和予五逸做修持。結為物外真親眷,擺脫塵中假合屍。周匝種成清靜景,遞相傳授紫靈芝。山頭并赴金華會,我赴蓬萊先禮師。”[5]詩的頭一句,“一弟一侄兩個兒”,明示了他們師兄弟今後的關系。當時,劉處玄、邱處機年齡都還很小,修道進境又淺,令道門興盛的重擔,自然要先落在年長的兩位師兄身上,尤其是丹陽師兄。譚處端深知,現在這個時候,唯有團結和互相扶持,才不辜負恩師囑托,才能讓道門事業發揚光大,造福天下蒼生。于是,他帶頭尊馬钰為師父。這一事實,雖然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但在譚處端的《水雲集》收錄的一首《雲霧斂》中有“認正丹陽師父語”[6]。

對于此事,馬钰表示不敢當,并作了一首《爇心香·示衆師兄》的詞回複:

未至丹陽,怎敢為師。對同流,說破些兒。長生妙處,似有施為。聚五彩雲,五行氣,五方圭。

酉雉生東,卯兔生西。是木金,間隔之時。淨中意會,清裡心知,願早清心,早淨意,早行持。[7]

可見,馬钰之謙遜,以及時時不忘勉勵衆師兄弟多多參悟師父在世時的教化,好早日修得大道。後來,譚處端尊馬钰為師叔,這在譚處端的多首詩詞中都有提及,如《繼丹陽師叔丫髻吟韻》[8]詩題,《藏頭拆字·其一》有詩句“侄處名師叔钰”[9],《贈雲陽程仙》有“學取終南師叔馬”[10]詩句等。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自重陽祖師仙逝後,馬钰帶領自己的三位師兄弟做了不少事情。四人先是一起為恩師舉辦了喪禮,将恩師遺體臨時存在汴梁,随後遵照恩師遺訓,匆匆西行入陝,參訪恩師修道初期的師友。“谒和、李二真人于終南太平宮。會史處厚于京兆,劉通微、嚴處常于終南。”大定十一年(1171年),師兄弟四人“居劉蔣祖庵,修治葬所”。[11]

公元1172年春,馬钰用行乞募化的錢,率領師弟三人将恩師靈柩從汴梁遷回劉蔣村祖庵安葬,并守喪三年。此間,馬钰寫下了不少勸勉師兄弟的詩詞。現摘引幾則,以啟後學。

《梅花引·贈衆師兄》:“子端午,龍蟠虎,莫使馬猿偷眼睹。氣神甦,氣神甦。海底靈龜依從鼻吸呼。女姹嬰嬌雲裡聚。欲赴蓬瀛路上去。煉江湖,煉江湖。結就金丹,方知玉性孤。”[12]

《爇心香·勸衆師兄求乞殘餘》:“物外飄蓬,餒在其中。蓦然聞,撞動齋鐘。殘餘求乞,禱告玄宗。念出家兒,無家地,道家窮。麻麥充餐,消滅屍蟲。覺虛心,實腹和沖。嬰兒跨虎,姹女騎龍。在虛無中,來無迹,去無蹤。”[13]

《滿庭芳·蒙師父訓誨》:“丘劉譚馬,四個小鮮,蒙師釣出深淵。到岸才方磨琢,取火搜煙。飡柴痛如割切,煉頑心,有似油煎。諕得㒈,便常常屏氣,似不能言。萬種千般鍛煉,賴予懑,各各志确心堅。苦處曾經樂處,退步争先。惟恐猿颠馬劣,見人人,父母如然。常忍辱,處無為清靜,謹謹修仙。”[14]

《師道與傳心》之宋元明清時期道家尊師重道典故(五)

對師兄弟四人共同生活的經曆,丘處機《齊天樂·憶法眷》一詞,對此有所反映,詞曰:

自東離海上,元本三州,四人同契。異域殊鄉,同行并坐,終日相将遊戲。談玄論妙,究方外清虛,道家真味。唱和從容,一時法眷情何義。如今分頭迥然,苦志勤心,磨煉各逃傾逝。既是飄零,難為會合,幽僻關山迢遞。乾坤間隔。望落落猶如,曉星之勢。再遇何年,駕雲朝上帝。[15]

可見,當時在馬钰帶領下,他們師兄弟四人精誠團結,勤加修煉,為守庵期間增添了很多美好回憶。這與譚處端的維持也是分不開的。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師兄弟四人三年守喪期滿,到了要分别的時候,以後恐怕不會再有這樣的時光了。他們坐在陝西戶縣秦渡鎮真武廟前,在皎潔的月光下,回憶着這幾年跟随恩師學道修道,再到如今為恩師廬墓,不免有所感歎。不知是哪位師兄提議,讓每個人說說今後的志向。馬钰因自己半生富貴安逸,染了不少習氣,故曰“鬥貧”;譚處端以自己多年維護教門團結,調停内外,而不離本性之真,故曰“鬥是”;劉處玄自忖涉世未深意志不堅,易受風俗所染,故曰“鬥志”;丘處機則因自己一向灑脫散淡,擔當不足,立志為“鬥閑”。四人所言不同,但都追随恩師,修煉心性,追求大道。此後,他們各從所志,勤于修行,大力弘道,深受世人敬仰。

—— 潘麟先生

[1]參見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第3843頁。

[2]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三十二《水雲集》卷上,華夏出版社,2004,第526頁。

[3]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部類《道史仙傳》第四十七冊《神仙高道傳》卷三《金蓮正宗記》卷四《長真譚真人》,華夏出版社,2004,第44頁。

[4]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部類《道史仙傳》第四十七冊《神仙高道傳》卷八《甘水仙源錄》卷一《長真子譚真人仙迹碑銘》,華夏出版社,2004,第123頁。

[5]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部類《道史仙傳》第四十七冊《神仙高道傳》卷十《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一,華夏出版社,2004,第583頁。

[6]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三十二《水雲集》卷中,華夏出版社,2004,第535頁。

[7]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二十九《洞玄金玉集》卷七,華夏出版社,2004,第448~449頁。

[8]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三十二《水雲集》卷中,華夏出版社,2004,第529頁。

[9]同上書,第525頁。

[10]同上書,第523頁。

[11]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部類《道史仙傳》第四十七冊《神仙高道傳》卷五《七真年譜》,華夏出版社,2004,第72頁。

[12]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三十一《漸悟集》卷下,華夏出版社,2004,第517頁。

[13]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二十九《洞玄金玉集》卷七,華夏出版社,2004,第449頁。

[14]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三十《丹陽神光燦》,華夏出版社,2004,第491頁。

[15]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三部類《道教論集》第二十六冊《道學論著》卷三十五《磻溪集》卷五,華夏出版社,2004,第621~622頁。

圖檔 | 東方生命研究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