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穆旦丨金庸的這位堂哥,其實是20世紀重要詩人作者簡介

上世紀九十年代年代,北師大的教授王一川和張同道主編了一套《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對上世紀中國文學巨匠重排座次,排在現代詩人的第一位叫穆旦,小說家座次第四位的是金庸。有意思的是,穆旦和金庸這對感覺八竿子也打不到的cp,竟是實打實的堂兄弟關系,他們的先祖都來自浙江海甯袁花鎮的查家。

穆旦叫查良铮,金庸叫查良镛。查良铮把“查”姓拆為“木”和“旦”,取筆名穆旦。查良镛把“镛”名拆為“金”和“庸”,取筆名金庸。兩位查氏後人用一種相似而又奇異的方式為自己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名字。

穆旦丨金庸的這位堂哥,其實是20世紀重要詩人作者簡介

網傳金庸人物關系圖譜

海甯查氏素來以詩禮傳家,人才輩出,康熙朝時稱“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有位叫查慎行的詩人,寫過一首著名的詩作:

舟夜書所見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可能更為坊間所熟悉的是其弟查嗣庭的“科場試題案”,因為出了一道“維民所止”的題目,被雍正皇帝下了大獄,後死于獄中。

秉承優良的文學基因,穆旦金庸這兩兄弟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版圖上大放異彩。今天單說穆旦。

穆旦丨金庸的這位堂哥,其實是20世紀重要詩人作者簡介

穆旦也是九葉派詩人之一,但是,天才的詩人一般有着獨特的氣質,才華橫溢,詩思非凡,不能被文學史家的叙述所束縛。卧榻先生尤喜這首《贈别》:

贈别/穆旦 1 多少人的青春在這裡迷醉, 然後走上熙攘的路程, 朦胧的是你的怠倦,雲光和水, 他們的自己失去了随着就遺忘, == 多少次了你的園門開啟, 你的美繁複,你的心變冷, 盡管四季的歌喉唱得多好, 當無翼而來的夜露凝重—— 等你老了,獨自對着爐火, 就會知道有一個靈魂也靜靜地, 他曾經愛你的變化無盡, 旅夢碎了,他愛你的愁緒紛紛。 2 每次相見你閃來的倒影 千萬端機緣和你的火凝成, 已經為每一分每一秒的事體 在我的心裡碾碎無形, 你的跳動的波紋,你的空靈 的笑,我徒然渴望擁有, 它們來了又逝去在神的智慧裡, 留下的不過是我曲折的感情, 看你去了,在無望的追想中,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沉默: 直到你再來,以新的火 摒擋我所嫉妒的時間的黑影。 1944年6月

與他那些極富理性色彩和思辯色彩的詩歌相比,這可以說是最為感性的一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真摯而深切的感情。

穆旦丨金庸的這位堂哥,其實是20世紀重要詩人作者簡介

爐火與愛情,是穆旦這首《贈别》詩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意象。縱使愛情變化多端,不可捉摸,縱使明了它終究是一場迷夢,但是年老時,守在爐火旁邊,細數往事,仍會讓人充滿了眷戀。詩人将愛與青春、時間、命運等不可把握的因素聯系在一起,向我們展示了愛的脆弱性的同時,也表現了它的溫暖和力量,使這首詩具有了一種獨特的魅力和光彩。

穆旦也許是一個被文學史家及大衆傳媒所忽略的重要詩人,盡管他在四十年代曾大受歡迎,但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寫得再好也于國事無補。我們看他此後一生的經曆,也一言難盡。不過高品質的作品更能經受時間的檢驗,我相信,曆史和讀者不會忘記他曾經寫下的篇章。穆旦其人其詩,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贊美/穆旦 走不盡的山巒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着幹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雲下唱着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幹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湧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 在恥辱裡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

深邃的觀察讓穆旦在任何時候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即便是對于民族精神的呼喚,也充滿憂患與警覺。名詩《贊美》常常被我們提起,因為其中不斷重複着“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铿锵表白,然而,我們卻不能将《贊美》簡化為這樣一句慷慨激昂的陳詞,因為,在反複陳詞的同時,詩人繼續不斷講述着這個民族遠未結束的悲哀、屈辱與無奈,也就是說,這裡的激昂并不完全等于那些單純的愛國主義的樂觀,它可能更代表着詩人“向死而生”、反抗絕望的自我精神掙紮。

穆旦丨金庸的這位堂哥,其實是20世紀重要詩人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筆名梁真。浙江海甯人,出生于天津。九葉詩人之一、翻譯家。

少年時代的穆旦在南開中學讀書時便對文學有濃厚興趣,開始寫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抗日戰争爆發後,随學校輾轉于長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報》副刊和昆明《文聚》上發表大量詩作,成為有名的青年詩人。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參加中國遠征軍,任翻譯官。1949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後,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調圖書館工作,停止詩歌創作。1976年恢複詩歌創作,1977年因心髒病突發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和《旗》三部詩集,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50年代起,穆旦開始從事外國詩歌的翻譯,主要譯作有俄國普希金的作品《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普希金抒情詩二集》《歐根·奧涅金》《高加索的俘虜》《加甫利頌》,以及《雪萊抒情詩選》《唐璜》《拜倫詩選》《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所譯的文藝理論著作有蘇聯季摩菲耶夫的《文學概論》(《文學原理》第一部)《文學原理(文學的科學基礎)》《文學發展過程》《怎樣分析文學作品》和《别林斯基論文學》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