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中國哲學強調人格修養之道?這八大修養之道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從本質上講,中國傳統人生哲學,其終極目的是教人成為聖賢。就像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認為人性相同皆為善,人與動物之間的差別是道德;普通人與聖賢之間的差別在于人格修養的高低。

為何中國哲學強調人格修養之道?這八大修養之道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不管是主張性善的孟子還是主張性惡的荀子,其實都主張人可以成為聖賢。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其人生的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隻是實作方法不同而已。孟子主張修煉道德存心養性,提倡自律;荀子主張用禮法規範人的行為,主張他律,但他們的共同點是修煉完美的人格,走向成聖成賢之境。是以說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特别是儒家哲學是強調人格修養的學問。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弄清楚中國何以為中國,中國文化何以為中國文化。這八大人格修養之道分别是:

第一是無志不立,有志者事竟成。立下遠大的志向,是我們人生的起點與風帆,沒有志向則萬事不成。孔子說他15歲就立下了學習禮儀學術的志向,他說“吾十五有志于學”,并沿着這個志向努力前行,終于從一個平民子弟成為儒家學派的大師,成為中國文化的承上啟下者,成為一代宗師。宋代哲學家張載也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可見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是為己。此處的為己,并非說事事都為私利考慮,否則我們将成為自私自利的民族。這是說我們為了什麼、為了誰而努力。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是說,古代的人學習修煉道德,是為了提升自我人生境界,而現在人學習修煉道德目的不純,是為了做給别人看。是以為己就是純粹為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并不是要炫耀什麼而沽名釣譽。

為何中國哲學強調人格修養之道?這八大修養之道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第三是慎獨。人是環境的産物,也就是說不同的環境下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格,人也是缺少自律的動物,特别容易受到誘惑。特别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總是會搞出點什麼幺蛾子出來。是以古人特别重視自我限制,越是在獨處的時候越是要警惕自己,防止心中的那個惡、“皮衣下的那個小”跑出來,這叫做慎獨。《中庸》上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告誡我們,越是在無人看見無人聽見的時候,越是要把持好自己的内心,作為一個純正的“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君子。這雖然很難,但吾輩當力行之。

第四是求諸己。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君子總是想着自己應該做什麼,做錯了要先反思自己,而小人則相反。他們總是攬功于自己诿過于别人。反求諸己是中國人重要的人文精神,它讓中國人有了反思檢討自我擔當的境界。孟子說“事有不得反求諸己”,一件事做不成,先要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到位,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别人。

第五是自我檢討。自省也是中國人重要的人格精神,它可以提升我們人生的境界,提升思想深度。古希臘哲學家也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是智慧的人生。可見反思和自省的重要性。儒家大師曾子特别重視自省精神,他提倡我們要時刻檢討自己,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因為反思可以讓人更加冷靜的審視自己,觀察世界,可以讓人少走彎路,更好的走向成功之境。

第六是改過。如何對待錯誤是人格修養中的原則問題。是知錯就改還是屢教不改,代表了人生的兩種分野。犯錯并不可怕,古人很早就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說法。孔子也說“過則勿憚改”,相反“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一個人如果屢屢在同樣的地方栽跟頭,那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不願改錯的原因。

第七是力行。知行合一是中國人格修養學說的重要問題,因為人總是喜歡說而不願去做。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說大話是做不成大事的,隻有腳踏實地的去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是以孔子崇尚的君子,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宋代哲學家朱熹認為,學問無非是兩件事,緻知、力行而已,而王陽明則認為學問其實就是一件事——知行合一而已。知道就馬上去做,這才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為何中國哲學強調人格修養之道?這八大修養之道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第八是磨練。千裡馬不可能生于庭院,雞窩裡飛不出金鳳凰,沒有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是以孟子說,“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其益所不能”。宋代哲學家張載說得更明白,把艱難困苦當作上天給我們的禮物,它是來促進我們成長,促進我們成功的,他說,“富貴福澤,将厚吾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如果我們遇到困難畏縮不前的話,不妨想想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的宮刑,尚能挺立起來,完成偉大的著作《史記》,我們那一點挫折算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