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中国哲学强调人格修养之道?这八大修养之道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作者:好玩的国学

从本质上讲,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其终极目的是教人成为圣贤。就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人性相同皆为善,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是道德;普通人与圣贤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格修养的高低。

为何中国哲学强调人格修养之道?这八大修养之道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不管是主张性善的孟子还是主张性恶的荀子,其实都主张人可以成为圣贤。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其人生的根本目标是相同的,只是实现方法不同而已。孟子主张修炼道德存心养性,提倡自律;荀子主张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主张他律,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修炼完美的人格,走向成圣成贤之境。所以说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强调人格修养的学问。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弄清楚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文化何以为中国文化。这八大人格修养之道分别是:

第一是无志不立,有志者事竟成。立下远大的志向,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与风帆,没有志向则万事不成。孔子说他15岁就立下了学习礼仪学术的志向,他说“吾十五有志于学”,并沿着这个志向努力前行,终于从一个平民子弟成为儒家学派的大师,成为中国文化的承上启下者,成为一代宗师。宋代哲学家张载也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可见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是为己。此处的为己,并非说事事都为私利考虑,否则我们将成为自私自利的民族。这是说我们为了什么、为了谁而努力。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学习修炼道德,是为了提升自我人生境界,而现在人学习修炼道德目的不纯,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所以为己就是纯粹为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并不是要炫耀什么而沽名钓誉。

为何中国哲学强调人格修养之道?这八大修养之道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第三是慎独。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不同的环境下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格,人也是缺少自律的动物,特别容易受到诱惑。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是会搞出点什么幺蛾子出来。因此古人特别重视自我约束,越是在独处的时候越是要警惕自己,防止心中的那个恶、“皮衣下的那个小”跑出来,这叫做慎独。《中庸》上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告诫我们,越是在无人看见无人听见的时候,越是要把持好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纯正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君子。这虽然很难,但吾辈当力行之。

第四是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总是想着自己应该做什么,做错了要先反思自己,而小人则相反。他们总是揽功于自己诿过于别人。反求诸己是中国人重要的人文精神,它让中国人有了反思反省自我担当的境界。孟子说“事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件事做不成,先要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到位,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第五是自我反省。自省也是中国人重要的人格精神,它可以提升我们人生的境界,提升思想深度。古希腊哲学家也说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不是智慧的人生。可见反思和自省的重要性。儒家大师曾子特别重视自省精神,他提倡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因为反思可以让人更加冷静的审视自己,观察世界,可以让人少走弯路,更好的走向成功之境。

第六是改过。如何对待错误是人格修养中的原则问题。是知错就改还是屡教不改,代表了人生的两种分野。犯错并不可怕,古人很早就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说法。孔子也说“过则勿惮改”,相反“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个人如果屡屡在同样的地方栽跟头,那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不愿改错的原因。

第七是力行。知行合一是中国人格修养学说的重要问题,因为人总是喜欢说而不愿去做。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大话是做不成大事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孔子崇尚的君子,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学问无非是两件事,致知、力行而已,而王阳明则认为学问其实就是一件事——知行合一而已。知道就马上去做,这才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为何中国哲学强调人格修养之道?这八大修养之道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第八是磨练。千里马不可能生于庭院,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其益所不能”。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得更明白,把艰难困苦当作上天给我们的礼物,它是来促进我们成长,促进我们成功的,他说,“富贵福泽,将厚吾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如果我们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的话,不妨想想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尚能挺立起来,完成伟大的著作《史记》,我们那一点挫折算什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