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作者:绚丽的历史

1922年曾令孙中山最为信任的陈炯明发生叛乱,经过大半年才将其击败,这次经历对 国父影响不小,也让他认识到旧军阀部队的不可靠,开始有意培养忠于革命的军事人才。1924年两党合作后,在我党大力协助下,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军校招生消息一出,就吸引了不少爱国青年的目光,经过层层筛选,一批幸运而又出色的年轻人成为军校第一批学员。虽然一期的学期很短,只有几个月,却诞生了一大批将才。只可惜能够看到革命胜利的却已然不多,最出名的当属三人,徐帅、上将周士第和陈赓大将。

陈赓将军可是一位难得的忠于党和革命的将才,当年他从危难中救下老蒋,本来可以在蒋的照顾下此生荣华富贵享用不尽,没有忘记革命初衷的陈赓却最终走到了老蒋的对立面,为革命事业奋战几十载。

即使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将军仍没有停息工作的脚步,赴法援助、抗美援朝、筹建军事工程学院,重任一件件接踵而至。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坏陈将军的健康。1961年将军身体不堪重负,再次引发心脏病,这次将军没有战胜死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转眼五十年过去了,中央却收到陈赓子女要求将父亲骨灰迁出八宝山的申请,将军儿女为何有如此想法,为何中央最后也同意了呢?这一切还要从1923年说起。

那一年,刚刚入党的陈赓来到了上海,成了上海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当时上海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各区都建立了党支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筹建了不少工人夜校,王根英就是夜校的学员之一。

这个上海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娃娃,进入夜校后进步很快,她接受革命的启蒙教育,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人民的巨大伤害,带来的严重危机,强烈的爱国热情在他心里点燃反抗的怒火。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当时给王根英授课的,正是年轻的陈赓。陈赓与学员们年龄相仿,上课是知识渊博的教员,下课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与学员们打成一片,不过陈赓最注意的,是学员中的佼佼者王根英。

数月之后,夜校被上海当局查封,陈赓也派往广州学习,后来成为了黄埔一期生。陈赓走后,王根英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五卅运动,后来还参与了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到了1927年,她已作为上海代表来到武汉参加了五大会议,没想到遇到同样来参会的陈赓。

师生多年后相聚自然很高兴,随着几天的接触,陈赓也不想再掩饰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王根英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王根英最开始是不同意的,后来还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亲自出面,批评了陈赓,也与王根英进行了谈话,经过慎重考虑后王根英接受了这份爱意。

五大会议一结束,大家一起帮忙将两人的婚事办了。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作为革命情侣他们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聚少离多,为了革命事业只能牺牲自己的幸福。他们一直憧憬革命胜利后的幸福,却不料战争摧毁了一切。

1939年3月8日,为保护机要文件和公款,王根英与日军遭遇,手无寸铁的她在敌人枪声中倒下。就在当天,忽闻噩耗的陈赓在日记中写下:

“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悲痛的一天”。

一直坚持写日记的陈赓,因悲伤竟中断日记的写作长达四十多天。

转眼一年过去了,陈赓依然一个人。他暂时还没考虑自己的情感问题,但身边的战友、领导都着急了。

特别是老战友,时任抗大训练部长的王智涛,一直在琢磨着把陈赓的人生大事给解决了。后来他与夫人吴静一撮合,陈赓就认识了傅涯。

傅涯有知识有文化,也很有气质,很有表演天赋,当时她在抗大总校文工团很有名,无论是话剧、京剧她都能表演。能认识这样的才女陈赓当然挺愿意,在与傅涯第一次见面后,他就主动发起了爱情攻势。

大家知道后,也都替陈赓说好话。不过打动傅涯的,是陈赓毫不掩饰与她讲自己与发妻王根英的情感。在傅涯看来,对待感情忠诚的人,有着深沉的爱,应该是个不错的人。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不过傅涯当时还是有顾虑的,她在家乡有个未婚夫,就是她的表哥。不过傅涯写信给表哥,让他来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表哥可不愿意,最后这桩婚事就吹掉了,傅涯接受了陈赓。

1943年的2月25日,是两人幸福婚姻的开始。几年后,夫妻两人一起步入新时代。革命胜利了,丈夫反而更忙了,傅涯一直叮嘱陈赓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工作起来的陈赓那会顾忌这些。

从1954年开始,将军的身体状态就不太好,30年代他在上海被捕时,在监狱里曾受过电刑,对他的心脏造成很大的伤害。如今因为长期体力透支,陈赓的心绞痛越来越严重,医生也叮嘱将军以后一定要注意休息。

1957年底,陈赓就因突发心肌梗住进了医院,两年后又旧病复发,这次不但傅涯害怕,国家也担心将军的健康,免去将军的一些职务。不过在1961年,带病坚持撰写材料的将军,最终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成为第一位去世的开国大将。

长期以来,陈赓就是傅涯的精神支柱,丈夫的突然离去对她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据女儿陈知进回忆,父亲刚去世时,母亲连家都不愿意回,在组织部住了一段时间,最后被罗瑞卿批评了一顿,才回了家。

当时陈赓与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已经30多岁了,早就工作了,难有时间照顾弟弟妹妹。唯一的女儿陈知非11岁了,但老小只有6岁。傅涯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好在有组织的关怀,陈知非有空也会回家帮忙,磕磕绊绊,几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傅涯离休后,开始整理陈赓的日记,给陈赓些传记,她和穆欣两个六十多岁的人,一家一家的跑搜集资料,最终《陈赓日记》在1982年出版。

2010年,陈赓儿女请求将父亲陵墓迁出八宝山,为何中央会批示同意

除了这些,她还整理了有关王根英的珍贵资料,后来出版的《报国何记女儿身》就是讲述王根英的事迹,让大家了解了这位革命女英雄,也了解她与陈赓的情感生活。

2010年1月,傅涯临终前曾留下遗嘱:在她去世后,不要与陈赓将军合葬,要把王根英与将军合葬在一起。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在处理完母亲后事后,几个儿女就向中央申请,将父亲骨灰迁出八宝山,移葬老乡湖南湘乡。

在获得批准后,将军骨灰回到生养他的故乡,在他的陵墓左右,两任妻子陪伴左右。

将军与王根英、傅涯两任夫人,都是有情有义,忠诚于感情的革命家。他们用自己的事迹谱写了一段佳话,成为湘乡人民的骄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