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曾令孫中山最為信任的陳炯明發生叛亂,經過大半年才将其擊敗,這次經曆對 國父影響不小,也讓他認識到舊軍閥部隊的不可靠,開始有意培養忠于革命的軍事人才。1924年兩黨合作後,在我黨大力協助下,黃埔軍校正式成立。

軍校招生消息一出,就吸引了不少愛國青年的目光,經過層層篩選,一批幸運而又出色的年輕人成為軍校第一批學員。雖然一期的學期很短,隻有幾個月,卻誕生了一大批将才。隻可惜能夠看到革命勝利的卻已然不多,最出名的當屬三人,徐帥、上将周士第和陳赓大将。
陳赓将軍可是一位難得的忠于黨和革命的将才,當年他從危難中救下老蔣,本來可以在蔣的照顧下此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沒有忘記革命初衷的陳赓卻最終走到了老蔣的對立面,為革命事業奮戰幾十載。
即使新中國成立後,陳赓将軍仍沒有停息工作的腳步,赴法援助、抗美援朝、籌建軍事工程學院,重任一件件接踵而至。長年累月的超負荷工作,嚴重損壞陳将軍的健康。1961年将軍身體不堪重負,再次引發心髒病,這次将軍沒有戰勝死神,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轉眼五十年過去了,中央卻收到陳赓子女要求将父親骨灰遷出八寶山的申請,将軍兒女為何有如此想法,為何中央最後也同意了呢?這一切還要從1923年說起。
那一年,剛剛入黨的陳赓來到了上海,成了上海大學的一名旁聽生。當時上海革命形勢發展迅速,各區都建立了黨支部,為了更好地開展勞工運動,籌建了不少勞工夜校,王根英就是夜校的學員之一。
這個上海勞工家庭出身的女娃娃,進入夜校後進步很快,她接受革命的啟蒙教育,深刻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對中國人民的巨大傷害,帶來的嚴重危機,強烈的愛國熱情在他心裡點燃反抗的怒火。
當時給王根英授課的,正是年輕的陳赓。陳赓與學員們年齡相仿,上課是知識淵博的教員,下課成為大家的知心朋友,與學員們打成一片,不過陳赓最注意的,是學員中的佼佼者王根英。
數月之後,夜校被上海當局查封,陳赓也派往廣州學習,後來成為了黃埔一期生。陳赓走後,王根英加入了共青團,參加了五卅運動,後來還參與了上海三次武裝起義。到了1927年,她已作為上海代表來到武漢參加了五大會議,沒想到遇到同樣來參會的陳赓。
師生多年後相聚自然很高興,随着幾天的接觸,陳赓也不想再掩飾自己的情感,主動向王根英表達了自己的愛意。王根英最開始是不同意的,後來還是周恩來、鄧穎超夫婦親自出面,批評了陳赓,也與王根英進行了談話,經過慎重考慮後王根英接受了這份愛意。
五大會議一結束,大家一起幫忙将兩人的婚事辦了。
作為革命情侶他們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聚少離多,為了革命事業隻能犧牲自己的幸福。他們一直憧憬革命勝利後的幸福,卻不料戰争摧毀了一切。
1939年3月8日,為保護機要檔案和公款,王根英與日軍遭遇,手無寸鐵的她在敵人槍聲中倒下。就在當天,忽聞噩耗的陳赓在日記中寫下:
“三·八,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悲痛的一天”。
一直堅持寫日記的陳赓,因悲傷竟中斷日記的寫作長達四十多天。
轉眼一年過去了,陳赓依然一個人。他暫時還沒考慮自己的情感問題,但身邊的戰友、上司都着急了。
特别是老戰友,時任抗大訓練部長的王智濤,一直在琢磨着把陳赓的人生大事給解決了。後來他與夫人吳靜一撮合,陳赓就認識了傅涯。
傅涯有知識有文化,也很有氣質,很有表演天賦,當時她在抗大總校文工團很有名,無論是話劇、平劇她都能表演。能認識這樣的才女陳赓當然挺願意,在與傅涯第一次見面後,他就主動發起了愛情攻勢。
大家知道後,也都替陳赓說好話。不過打動傅涯的,是陳赓毫不掩飾與她講自己與發妻王根英的情感。在傅涯看來,對待感情忠誠的人,有着深沉的愛,應該是個不錯的人。
不過傅涯當時還是有顧慮的,她在家鄉有個未婚夫,就是她的表哥。不過傅涯寫信給表哥,讓他來延安投身革命事業,表哥可不願意,最後這樁婚事就吹掉了,傅涯接受了陳赓。
1943年的2月25日,是兩人幸福婚姻的開始。幾年後,夫妻兩人一起步入新時代。革命勝利了,丈夫反而更忙了,傅涯一直叮囑陳赓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但工作起來的陳赓那會顧忌這些。
從1954年開始,将軍的身體狀态就不太好,30年代他在上海被捕時,在監獄裡曾受過電刑,對他的心髒造成很大的傷害。如今因為長期體力透支,陳赓的心絞痛越來越嚴重,醫生也叮囑将軍以後一定要注意休息。
1957年底,陳赓就因突發心肌梗住進了醫院,兩年後又舊病複發,這次不但傅涯害怕,國家也擔心将軍的健康,免去将軍的一些職務。不過在1961年,帶病堅持撰寫材料的将軍,最終因心髒病突發離開了人世,成為第一位去世的開國大将。
長期以來,陳赓就是傅涯的精神支柱,丈夫的突然離去對她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據女兒陳知進回憶,父親剛去世時,母親連家都不願意回,在組織部住了一段時間,最後被羅瑞卿批評了一頓,才回了家。
當時陳赓與王根英的兒子陳知非已經30多歲了,早就工作了,難有時間照顧弟弟妹妹。唯一的女兒陳知非11歲了,但老小隻有6歲。傅涯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好在有組織的關懷,陳知非有空也會回家幫忙,磕磕絆絆,幾個孩子終于長大成人了。
傅涯離休後,開始整理陳赓的日記,給陳赓些傳記,她和穆欣兩個六十多歲的人,一家一家的跑搜集資料,最終《陳赓日記》在1982年出版。
除了這些,她還整理了有關王根英的珍貴資料,後來出版的《報國何記女兒身》就是講述王根英的事迹,讓大家了解了這位革命女英雄,也了解她與陳赓的情感生活。
2010年1月,傅涯臨終前曾留下遺囑:在她去世後,不要與陳赓将軍合葬,要把王根英與将軍合葬在一起。為了實作母親的遺願,在處理完母親後事後,幾個兒女就向中央申請,将父親骨灰遷出八寶山,移葬老鄉湖南湘鄉。
在獲得準許後,将軍骨灰回到生養他的故鄉,在他的陵墓左右,兩任妻子陪伴左右。
将軍與王根英、傅涯兩任夫人,都是有情有義,忠誠于感情的革命家。他們用自己的事迹譜寫了一段佳話,成為湘鄉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