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财富》雜志網站10月14日文章,原題:對抗中國,澳洲最終或許落得孤立無援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英國和澳洲大張旗鼓地宣布了“奧庫斯”(aukus)——一項旨在對抗中國的安全協定。該協定被澳總理莫裡森譽為“保護共同價值觀并促進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繁榮”的一個“曆史性機遇”。
随着美中戰略競争加劇,在支援華盛頓并遊說其他國家加入方面,亞太地區沒有一個國家像澳洲那麼積極。“奧庫斯”這樣的安全聯盟可能意味着澳方的努力帶來回報,因為在與中國關系惡化的情況下,美國力挺堪培拉的行動。
但從貿易角度看,情況要更為複雜。堪培拉對超級大國關系的處理,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免費的教訓。澳洲是該地區所有國家面臨的困境最鮮明的例子:經濟增長依賴中國,但安全卻依賴美國。堪培拉的選擇揭示了某種心态背後的錯誤。這種心态将因 “起來對抗中國”而遭受經濟沖擊視為一種榮耀。堪培拉的選擇還意味着一個采取這種做法的國家可能會如何孤立無援。

資料圖
澳洲對中國的轉變始于2016年下半年。但大多數情況下,北京将其不滿限制在外交領域。
這種情況在2020年4月發生了變化。當時澳洲政治上司人給人留下一種明顯的印象,即澳方與特朗普政府聯手,就新冠疫情攻擊中國。
北京采取了一連串的貿易行動,現在它們已影響到澳洲從煤炭到葡萄酒的十幾種産品出口。
盡管堪培拉“瘋狂的勇敢”做法的推動者,強調東京和新德裡的官員與堪培拉發表了“反對脅迫性經濟做法”的聯合聲明,但東京和新德裡甚至都不準備對中國指名道姓。作為東南亞無可争議的經濟和戰略重心的印度尼西亞,則完全拒絕簽署任何有關經濟脅迫的内容。事實是,不少國家與北京的直接争端遠比堪培拉的嚴重。但似乎很少有人相信,澳洲政府的做法好于謹慎的對沖戰略。
澳洲現在是一個局外者,它與中國沒有進階政治對話,而且遭遇中方一系列的貿易措施。
6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與莫裡森總理的一個聯合記者會上發表了尖銳的言論。他說:“(與中國)相處會有困難……你必須處理這個問題……但要把它們作為你想繼續保持的夥伴關系中的問題來處理,而不是把它們當作與你試圖對抗的對手的問題。”
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堅稱美國“不會讓澳洲孤立無援”,但華盛頓并未表現出為兌現這一承諾而承擔成本的興趣。
今年3月,美國駐澳使館臨時代辦戈德曼為澳洲打氣:“我隻想說,繼續做你們做的事情,要相信美國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希望看到澳洲的成功。”然而,當看到最新的貿易資料顯示美國公司正向中國出口更多的商品,填補了被禁止的澳洲進口所留下的空缺時,美國使館拒絕發表評論。
白宮印度洋-太平洋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曾堅稱,隻要澳洲受到貿易打擊,美國就“不準備改善與中國的關系”。而6個月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高談與中國增加貿易。此外,對美中貿易關系進行了8個月的評估後,本周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宣布,拜登政府着力推動“重新挂鈎”,而不是脫鈎。
與此同時,澳洲貿易部長丹·特漢去年12月擔任這一職務以來,連與北京的部長通話都未能實作。
在澳洲所在的整個地區,大家都懂得這種複雜的平衡。唯一的例外,也許是堪培拉。(作者詹姆斯·勞倫斯森為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院長,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