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幼子之時有過,孔融讓梨的典故,想必大家是陌生的。少年時期,也有過少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樣的典故,說的是陳韪認為孔融小時候聰明,長達了卻未必,但孔融立即反駁,并說陳韪小時候肯定很聰明,不但讓陳韪無話可說,還讓當時的名士李膺,對孔融大聲稱贊。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此後,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而孔融的兄長孔褒與張儉有舊,是以張儉便去孔褒家中避禍。當時,孔褒正好出門去了,獨留孔融在家中,而張儉見隻有孔融,本想離開再尋避禍之處。

但孔融卻看出張儉處境不好,于是說哥哥雖不在,但自己亦能做主的,就此收留了張儉,後來張儉得以逃過一劫,但此事最終還是洩露了,孔融一家子都被逮捕,在被問罪的時候,孔融與哥哥和母親,一起争相認罪。

就連郡縣衙門,都不知如何判決,隻能上報朝廷,才最終判了孔褒有罪,但也是以讓孔融名聲更大,小小年紀卻勇于承擔責任。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兼之孔家也算是官宦世家,孔融的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是以引來太尉楊賜的賞識。孔融進入仕途之路,但他年輕時期剛正不阿,見朝中官宦非常猖狂,便屢屢檢舉,是以得罪了不少人。

有許多官員怕被孔融此舉連累,其中有位尚書,更是直接找到孔融,讓他适可而止,不要把事情鬧大,然而孔融卻說這些官宦,多是貪官受賄之徒,還例舉了許多罪證,并認為他們應該受到懲罰,此舉讓尚書無話可說,隻能任其自流。

後來,楊賜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賀何進,卻不想孔融不小心失禮了,隻能愧疚離去,而何進則是大将軍,感覺丢了面子,便想派人刺殺孔融。但有人勸說何進,說不該如此作為,孔融文明太盛,如果以禮相待,不但結交了孔融,還顯示了胸襟廣闊。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何進聽後覺得有理,對孔融以禮相待,征辟孔融遷任侍禦史。隻是後來,孔融與禦史中丞趙舍不和,認為上司趙舍屍餐素位,是以稱病回家,直到被升為北中軍候的時候,才回到朝中做事。

但不巧的是,此時董卓權傾朝野,孔融自然看不過眼,于是找上董卓争論。孔融說的都是大仁大義,董卓确實也是越規了,自然無話可說,不敢與其争辯,隻能将孔融貶到,當時最混亂的北海國。

也就是如今的山東昌樂,當地黃巾軍猖狂,不是個好去處,董卓其實就是想讓他死在此處。孔融到了此地後,經過六年治理,并設立學校表現儒術,讓當地生活條件有所提高,且有效阻攔百姓被黃巾軍蠱惑。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後來,袁譚攻打北海,孔融兵敗逃跑,回到朝中的時候,發現袁紹、曹操勢力龐大,且并非權臣這麼簡單,都有心争奪漢室天下,當時身邊幕僚也勸其投靠任意一方。

但孔融認為,這幕僚與曹操、袁紹,沒有任何差別,都是不忠不義之人,怒而把幕僚左承祖殺害。孔融再回朝中後,漢獻帝很賞識他,是以得以參議政事,十餘年間也提出過不少有益的建議,漢獻帝也認同采納。

且這期間,袁紹已經是一方諸侯,不在朝中任職,是以孔融與曹操愈發不和,與曹操說話時愈發偏激,不但明諷還暗嘲,且許多建議都隐隐針對曹操。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這就讓曹操很不舒服,每每行事都受到阻礙,正好此時郗慮揣摩到曹操的難處,想從夾縫中得些利益,于是舉報孔融藐視國法,至此郗慮與孔融争論不休,且曹操還火上添油,寫信故意挑撥兩人,導緻孔融後來轉任閑職。

又等了數年,待孔融再朝中影響力減弱時,曹操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欲圖不軌。而孔融也被判了個抄家滅族,終年五十六歲,因其人為處事太過剛直,得罪了不少百官,是以死後無人敢替他收斂遺體。

其實,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事情是這樣的,話說孔融去世時年紀不小了,但他的子女還是幼子,也是以免于獲罪,保得一命,留在别人家中。據說當時孔融的子女,聽聞父親被害的消息後,不為所動,是以引來别人的疑問:“你父親的事,不傷心嗎?”

年幼的女兒答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意思大緻是,護佑鳥巢的鳥兒已經沒有了,難道不會波及整個巢穴嗎?鳥兒的後裔還能幸存嗎?

年長的男孩,聽聞後大哭不止,而提問的人,聽聞後卻大驚失色,立馬上報曹操,而曹操聽聞後,決定殺了他們,于是派人抓拿。

在孔融去世後,還産生了一個典故,卻少有人知道

而女孩在生死目前,卻面不改色。并認為能夠跟随父母而去,盡了孝道不是應該的嗎?此事,讓當時見者傷心落淚,為這女孩可惜,覺得此女有大才,隻是生不逢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