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課本被誇的三個曆史人物,長大卻開始“作惡”,很多人都聽過
在國小課本中,曾經我們通過短短的一篇課文了解過很多偉大的人物,這些人物個個都有出彩之處,有的甚至被我們膜拜終身。
但可惜的是,這裡面的人物雖然表現得出彩,但有不少的人都隻是片刻的光芒,然後因為種種原因而走了歪路,甚至成為我們要唾棄的對象。
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而且都深深受到課本中的影響,每當我們提到這些人的時候,都抱有極大的尊敬。事實上,在當年的課本中,至少有這三個人是前期輝煌,後期走歪路的代表。

在課本之中,頭一個應該被拎出來點評的就是孔北海孔融。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面,有一篇課文曾經深受大家喜歡,這篇課文就是孔融讓梨。老實說,當年有不少的同學都受到了這篇文章的影響,甚至定格了自己的行為标準。
要知道,當年的孔融才隻是一個幾歲的小孩子,但是在與兄弟瓜分梨子的時候,他居然能夠主動挑選最小的一個。要知道,當年的孔融還隻是個小孩子,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占有和胡鬧,但他卻能夠做到謙讓,這是何等的美德?是以老師和父母講這一段的時候講得格外用心,我們聽的時候也覺得無比羞愧,并且下定決心要向他看齊。
事實上,這一段并沒有誇張,國文課本裡面也沒有太多的修飾,這就是小時候孔融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大明王朝1566中小閣老對張居正的那句諷刺的話語,小時了了,大未必然。
孔北海就是這樣的案例,小時候的時候那麼謙卑,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之一,結果長大了以後胡作非為,其中包括不限于用自身的文化修養嘴臭天下英雄,尤其是曹操,那幾乎是天天當鍵盤俠,幹預朝廷政策。不僅如此,孔融更是在父母去世以後,居然發表了一篇不正當的言論,指責父母感情不應該過于糾結,提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要知道,孔融可是孔子的後代,而且他年輕的時候就背着包袱,如此舉動震驚天下,甚至嚴重到沖擊了察舉制度的根基,于是孔北海被曹老闆殺了,到死都背了一個不孝順的惡名。
孔北海的事件已經讓人震撼不已了,但是接下來的這個人更加讓人不能接受,因為孔北海最多隻是颠覆傳統道德,卻并沒有真正傷人,而接下來的這位人物,卻是真正的壓迫百姓。
此人的名字叫做李紳,可能大家沒聽過他的名字,但絕對聽過他的那首憫農,其中就有那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此人說得如此冠冕堂皇,好像對老百姓無比的尊敬,但事實上,這個人的奢侈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有曆史資料記載,此人每天要消耗200隻雞,隻是為了做一道山珍海味。
史書還記載,此人每次都大搞排場,曾經劉禹錫想要投奔他,結果親眼目睹了她的奢侈,讓老劉落荒而逃,羞與他為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他僅僅隻是自己有錢搞排場,奢侈消費倒沒什麼,但是此人的錢财卻是通過A錢受賄以及與官員一起盤剝百姓所得。一邊高喊尊重農民,另一邊卻天天享受,以及與衆多官員一起舉杯盤剝百姓。
内外不一到這種地步,實在是令人發指其行為之惡劣,還在孔北海之上。
第二位人物就已經如此颠覆了,這第三位人物卻又是更上一層樓。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匡衡,小時候我們讀過一篇課文叫做鑿壁借光。
當時老師對于這篇課文格外喜歡,反複向我們推銷,告訴我們,人家為了讀書,那基本上是已經刻苦到了讓人高山仰止的地步,我們這些人應該努力學習借鑒。
事實上,也的确是如此,當年匡衡年輕時的表現,讓他成為察舉制度之下的絕對标榜人物。但那也隻是開始而已,之後的曆史卻讓人很失望。我們且不論匡衡拼命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但我們知道,此人讀書之後,做官一路開綠燈,而且,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利,他幾乎是不擇手段的,與衆人沆瀣一氣。
史書明确記載,朝廷裡面宦官當政,搞得朝政一片烏黑,這位朝廷宰相,不僅不敢,還于當年自己當百姓時候的痛苦,相反卻助纣為虐,面對宦官當政,他保持沉默,在刮分好處的時候,他毫不猶豫。
最為讓人诟病的是,宦官當政,禍國殃民期間,他隻知道表示退讓。但是面對朝廷棟梁以及各種對外擴張的有功之臣,尤其是打出了漢人志氣的陳湯等人,他卻重拳出擊,把這些帝國的脊梁骨一個個給整垮。
雖然此人後來是因為和宦官鬧了别扭,是以導緻自己被整死,但是史書卻記載,此人在與宦官鬧翻之前,A錢受賄玩弄權勢,那比對方還要很厲害。
是以這個兒時我們要學習的榜樣,卻成為了當時真正禍害國家的蛀蟲,一方面是對亂國之臣的沉默,另一方面就是A錢受賄方面自身的不檢點,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對于陳湯等能人的猛烈打擊。這種種舉動都是對國家的沉痛打擊,其破壞性還在李紳之上。
以上就是我們課本中曾經的偉大人物,他們在生命的前半段都綻放過人性的光輝,甚至還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長經曆,有的人從壞人變成了好人,而有的人從好人變成了壞人,很明顯,以上這三位就是長歪了的那一部分。
不過,對此我們也要辯證看待,不管這些人物是好是壞,我們永遠都要記住,中國人學曆史不僅要學習教訓,而且還會批判繼承這些人的光輝面。即使以上三位的人生都值得我們唾棄,但他們那短暫的光輝時刻,卻會被我們繼承。隻有以這樣的心态,我們才能更好地讀曆史,了解曆史,以及奠定正确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