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郡望堂
一、郡望“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表示居于某地域的名門望族。
郡望,也稱地望,就是郡中顯貴的氏姓。具體地說,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為法地所仰望。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标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宋代《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昙長子李崇。堂号"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将李廣一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甯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玑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郡: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曆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今河南襄城、郏縣、舞陽。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郡: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範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範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将原來秦代的砀郡改為梁國,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在李姓的諸多郡望中,以隴西與趙郡的曆史最久、聲望最高,除賜姓李氏外,其他各分支幾乎都是從這兩支衍生出來的。
二、堂号隴西堂 趙郡堂 (還有平棘堂)
1、隴西(今甘肅省)李氏始于秦司徒李昙長子李崇。李崇的二兒子李瑤,任南郡守,封狄道(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tao)侯,生李信,為大将軍,隴西侯。李信的孫子李仲翔,任西漢河東太守。征西将軍,在征讨羌人的戰鬥中陣亡,葬于隴西狄道東川,其後人便在東川安家。李仲翔之子李伯考,任隴西、河東二郡太守,生李黨員,任成包令,安家于成紀(今甘肅秦安)。其弟李尚,是範陽房始祖。西漢名将李廣,就是李尚之子。李廣有二子:長子李當戶,生李陵;次子李敢,為郎中令、關内侯,生李禹、李忠。李忠為頓丘房始祖。李禹6世孫李本有二子:長子李次公,巴郡太守、西夷校慰;次子李恬,渤海房始祖。李次公有二子:李軌,魏臨淮太守、司農卿;李潛,申公房始祖。李軌之孫李雍,濟北、東莞二郡太守,有二子:長子李倫,丹楊(即丹陽,近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房始祖;次子李柔,北地太守。李雍之孫李益,安邑(治所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房始祖。李柔的曾孫李暠gao就是十六國時西涼國的建立人。李暠有10子:譚、歆xin、讓、愔yin、恂xun、翻、豫、宏、眺tiao、亮。李愔,鎮遠将軍房始祖。其曾孫李系,平涼(今屬甘肅)房始祖。李翻有三孫:一個叫李丞,姑臧(今甘肅武威)房始祖;一個叫李茂,敦煌(今屬甘肅)房始祖;一個叫李沖,仆射房始祖。李翻的曾孫李成禮,绛jian郡房始祖。李豫的玄孫李剛,武陵(今湖南常德)房始祖。
李歆繼李暠為西涼國王,有8子:勖xu、紹、重耳、弘之、崇明、崇産、崇庸、崇祐。李重耳,北魏安南将軍、豫州刺史,其子李熙,北魏金門鎮将,生天賜,李天賜有三:起頭、虎、乞豆。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
1、趙郡(今河北省)李氏出自司徒李昙第四子李玑。李玑有三子:雲、牧、齊。李牧為戰國末年趙國名将,開始居于趙郡;李齊任中山相,在當地安家,成為中山李氏始祖。李牧的6世孫李秉,任漢穎川(今河南許昌一帶)太守,在當地安家。李秉的第9世孫李膺,為東漢名士,李膺的三兒子李瑾,避難複居趙郡。李瑾的玄孫力楷,就是浙江常山李氏始祖,李楷有5子:輯、晁、芬、勁、叡nui。其後代因居住地不同而分為三組:李輯、李晁稱南祖,李芬、李勁稱西祖,李叡稱東祖。南祖之後有李善權,任北魏谯郡太守,徙xi居谯(今安徽毫州)。此外,趙郡李氏還有遼東、江夏、廣陵、漢中、管城等分支。中山始祖李齊的13世孫李寶,任東漢元菟tu都慰,徙居襄平(今遼甯遼陽),子孫繁衍,形成遼東李氏。漢穎川太守李秉的玄孫李護,任酒泉太守,有三子:武、昭、奮。李昭的小兒子李就,任東漢會稽太守,封高陽侯,徙居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陽市西北),形成江夏李氏。李就的11世孫李颙yong,郡舉孝廉,其7世孫李元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李護的大兒子李武,任漢東郡太守、太常郡,其孫李颉jie,為東漢博士,始居漢中南郊(今陝西漢中),形成漢中李氏。又有趙郡李氏後裔李萬安,于唐代自趙郡遷至管城(今河南鄭州市)。
3、西平堂,拜西平郡王李晟為始祖。其實,西平堂乃隴西堂之分支。
李晟,字良器(乃隴西郡開基始祖李崇公三十五世孫),其先世甘肅臨潭人,後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出生軍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軍李欽坐太平公主事,從軍西陲,李晟十八歲以功授左金吾衛大将軍,他一生戎馬,為唐德宗平定了半個中國的叛亂。曆官至太尉、中書令,爵封西平郡王。生子十五,有十二兒子掌握了兵權,李晟的兒子當中,有幾人頗有名望,他們是李願、李憲、李愬、李聽。因功高震主,在貞元三年皇帝剝奪了李晟的兵權,其十二兒子也被分散到全國各地,李憲是以就被調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後裔子孫為了日後相見,都以西平郡王作為自己家譜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為他們的堂号。
西平堂開山祖是為李憲(但西平堂李氏後裔供奉他的父親西平郡王李晟為一世祖),他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軍營,起家太原府參軍,曆官醴泉縣尉,光祿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團練觀察使,遙嶺南節度使,次年卒于鎮。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長子李遊,時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紅花仰,其六子赴袁奔喪,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後裔形成了現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孫遍布江西、湖南、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