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幼子之时有过,孔融让梨的典故,想必大家是陌生的。少年时期,也有过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典故,说的是陈韪认为孔融小时候聪明,长达了却未必,但孔融立即反驳,并说陈韪小时候肯定很聪明,不但让陈韪无话可说,还让当时的名士李膺,对孔融大声称赞。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此后,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而孔融的兄长孔褒与张俭有旧,因此张俭便去孔褒家中避祸。当时,孔褒正好出门去了,独留孔融在家中,而张俭见只有孔融,本想离开再寻避祸之处。

但孔融却看出张俭处境不好,于是说哥哥虽不在,但自己亦能做主的,就此收留了张俭,后来张俭得以逃过一劫,但此事最终还是泄露了,孔融一家子都被逮捕,在被问罪的时候,孔融与哥哥和母亲,一起争相认罪。

就连郡县衙门,都不知如何判决,只能上报朝廷,才最终判了孔褒有罪,但也因此让孔融名声更大,小小年纪却勇于承担责任。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兼之孔家也算是官宦世家,孔融的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因此引来太尉杨赐的赏识。孔融进入仕途之路,但他年轻时期刚正不阿,见朝中官宦非常猖狂,便屡屡检举,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许多官员怕被孔融此举连累,其中有位尚书,更是直接找到孔融,让他适可而止,不要把事情闹大,然而孔融却说这些官宦,多是贪官受贿之徒,还例举了许多罪证,并认为他们应该受到惩罚,此举让尚书无话可说,只能任其自流。

后来,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却不想孔融不小心失礼了,只能愧疚离去,而何进则是大将军,感觉丢了面子,便想派人刺杀孔融。但有人劝说何进,说不该如此作为,孔融文明太盛,如果以礼相待,不但结交了孔融,还显示了胸襟广阔。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何进听后觉得有理,对孔融以礼相待,征辟孔融迁任侍御史。只是后来,孔融与御史中丞赵舍不和,认为上司赵舍尸餐素位,因此称病回家,直到被升为北中军候的时候,才回到朝中做事。

但不巧的是,此时董卓权倾朝野,孔融自然看不过眼,于是找上董卓争论。孔融说的都是大仁大义,董卓确实也是越规了,自然无话可说,不敢与其争辩,只能将孔融贬到,当时最混乱的北海国。

也就是如今的山东昌乐,当地黄巾军猖狂,不是个好去处,董卓其实就是想让他死在此处。孔融到了此地后,经过六年治理,并设立学校表现儒术,让当地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且有效阻拦百姓被黄巾军蛊惑。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后来,袁谭攻打北海,孔融兵败逃跑,回到朝中的时候,发现袁绍、曹操势力庞大,且并非权臣这么简单,都有心争夺汉室天下,当时身边幕僚也劝其投靠任意一方。

但孔融认为,这幕僚与曹操、袁绍,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不忠不义之人,怒而把幕僚左承祖杀害。孔融再回朝中后,汉献帝很赏识他,因此得以参议政事,十余年间也提出过不少有益的建议,汉献帝也认同采纳。

且这期间,袁绍已经是一方诸侯,不在朝中任职,因此孔融与曹操愈发不和,与曹操说话时愈发偏激,不但明讽还暗嘲,且许多建议都隐隐针对曹操。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这就让曹操很不舒服,每每行事都受到阻碍,正好此时郗虑揣摩到曹操的难处,想从夹缝中得些利益,于是举报孔融藐视国法,至此郗虑与孔融争论不休,且曹操还火上添油,写信故意挑拨两人,导致孔融后来转任闲职。

又等了数年,待孔融再朝中影响力减弱时,曹操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欲图不轨。而孔融也被判了个抄家灭族,终年五十六岁,因其人为处事太过刚直,得罪了不少百官,因此死后无人敢替他收敛遗体。

其实,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孔融去世时年纪不小了,但他的子女还是幼子,也因此免于获罪,保得一命,留在别人家中。据说当时孔融的子女,听闻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不为所动,因此引来别人的疑问:“你父亲的事,不伤心吗?”

年幼的女儿答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意思大致是,护佑鸟巢的鸟儿已经没有了,难道不会波及整个巢穴吗?鸟儿的后裔还能幸存吗?

年长的男孩,听闻后大哭不止,而提问的人,听闻后却大惊失色,立马上报曹操,而曹操听闻后,决定杀了他们,于是派人抓拿。

在孔融去世后,还产生了一个典故,却少有人知道

而女孩在生死当前,却面不改色。并认为能够跟随父母而去,尽了孝道不是应该的吗?此事,让当时见者伤心落泪,为这女孩可惜,觉得此女有大才,只是生不逢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