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飛越五千裡的白鵝
徐萬琪
2018年春天,一位從浙江海鹽縣到杭州蕭山機場登機的旅客所坐的車帶着十幾個大箱子,裡面隐約發出“唧唧”“唧唧”的聲音。車子抵達航站樓後,乘務人員小心翼翼地幫着辦理托運。
一位空姐透過紗網的縫隙仔細看,“喲,這是什麼小鳥啊?”
這時,那位主顧慢慢走了過來,向大家解釋:“這是鵝苗,将要‘飛’往屏山,一路好幾千裡呢。”他一頭花白的頭發,個子略顯矮小,但難以掩蓋天生的精幹和睿智,他就是浙江省海鹽縣對口幫扶屏山縣的農技專家王金良。王金良此行,已不是第一次去屏山縣。那個深藏在四川南部山區、小涼山餘脈的國家級貧困縣,深深牽動了這位年近花甲的農技專家的心。
屏山的貧困,令他印象深刻。未脫貧摘帽前,大山阻礙交通,也阻隔了人們對現代農業管理的理念接觸。王金良到了屏山,第二天就下鄉去了解情況,8天時間硬是跑了8個鄉鎮,回來雙腳酸痛,連路都走不了。他每到一處,總是留心觀察,把每個村子的農業狀況記下來。
王金良沒有停止腳步,繼續穿行在屏山的每一個村落。一個月時間下來,他對屏山的土質、氣候、水文、産業分布等狀況已了然于心。
坐着飛的到達宜賓的鵝苗,總算安全着陸。随即,這批寄托着王金良一個宏大願望的鵝苗,被小心翼翼地護送到錦屏鎮新村,在新村開辦一個養鵝試點。養鵝不是簡簡單單将它們飼養大,管理、銷售、市場才是這條新興産業比較空缺的環節,這也是王金良深入探索的方向。
王金良既是屏山的茵紅李标準化生産發起人,也是立體循環農業理念在屏山落地的發起人。他發現,茵紅李每年隻有4個月的挂果期,其餘時間果園地都是閑置狀态,與其讓資源白白荒廢,不如把它的價值盤活起來。随着農耕土地的全面轉型,果園地已全面施用化肥,農家肥失去利用空間。大量化肥施到果樹根部,産生兩個問題:一是對樹根有一定的腐蝕性,二是催生大量雜草。雜草與果樹争肥,努力榨取每一絲營養,長得極為茂密。果農為抑制雜草生長,不得不施用除草劑。本地土質較薄,除草劑的大量施用,不僅造成污染,也會進一步損失營養層。
王金良首先引進的這批鵝苗,不是普通品種,而是他家鄉的浙東白鵝。浙東白鵝又名象山白鵝、紹興白鵝,是中國肉鵝的著名地方良種。浙江一帶養鵝曆史悠久,據《奉化縣志》記載,距今1600多年的晉朝就開始飼養白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更是有諸多與白鵝相關的典故。在紹興縣蘭亭鎮蘭亭風景區鵝池邊,立有一塊“鵝池”的石碑,相傳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共同題寫,早已成為書法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鵝與我們相伴多年,但在成規模化養殖之前,多是三五隻散養,遠未發揮出它的價值。
養鵝容易,但讓屏山廣大百姓愛上鵝,并且愛吃鵝肉又是一大難題。原因在于,鵝苗飛越5000裡後,讓鵝文化随之飛越過來,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民間對鵝肉普遍興趣不高,本地葷菜以豬肉、雞肉、魚肉等為主。舉個例子,屏山的婦女生了小孩,都是說“炖雞炖鴨炖豬腳子”,沒有聽說“炖鵝”的。一個原因是鵝是吃草和吃泥的動物,肉質粗糙不說,還帶有一定的草腥味,宰殺後如果打理不好,吃味還會大打折扣;另一個原因是殺鵝是個技術活,成年鵝的力氣大,沒有點經驗制服不了它,宰殺後如何拔毛去掉細細的絨毛又是個技術活。是以,民間對吃鵝總是提不起興趣,連鵝蛋在集市上也遠比雞蛋鴨蛋少。
王金良深知,養鵝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從飲食觀念這道關口突破。如何尋找這個點呢?在新媒體和自媒體百花齊放的當下,隻有把熱愛美食、熱愛飲食的人士找到,衆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在一起,辦法總是有的。2021年4月,來自李莊餐飲協會、屏山電商、書法、美食、攝影、寫作等幾大協會的代表共聚一堂,品嘗一道全鵝宴。這桌菜所用的鵝,正是從海鹽縣引進的浙東白鵝,冷吃鵝、白切鵝、紅燒鵝、煮鵝……各種菜品盡顯大廚手藝。連一向吃得比較挑剔的餐飲協會會員,也對改良品種後的浙東白鵝口感贊歎有加,打破了大家以前對鵝肉粗糙草腥的陳見。随着電商協會和各養殖機構不遺餘力的推廣,現在屏山餐館和市場上的白鵝逐漸多起來,尤其是鵝系菜品的不斷豐富,消費者對浙東白鵝的高品質越來越青睐。
在錦屏鎮新村的浙東白鵝試點開展成功後,該鎮漆樹村另一個飼養點也搞起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漆樹村飼養點的戶主竟然是一位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王金良告訴我們,養鵝用不了多少成本,也不需多大勞動力。鵝平時放養在果園地裡,它隻吃雜草,對果樹沒有任何破壞;鵝糞又留存在果園地,集中起來可給李子樹或枇杷樹堆肥,減少化肥的施用;更重要的是,連除草劑也省了,不僅從經濟上得到節約,在環保上也是受益頗多。而且鵝也有群居特性,一鵝帶頭,衆鵝跟随,晚上它就回來。四川有句話叫“養鵝當看家”,遇有陌生人來,鵝就伸直脖子大叫不停,即便是家裡不養狗,也能替代狗的作用。
在王金良腦海中,養鵝絕不是止步于屏山。按照他目前已經成熟并得到周邊縣市推廣的茵紅李标準化管理模式,他要把養鵝和茵紅李種植互惠互利的循環農業推廣到種植茵紅李的區縣,為更多農戶創造收益。脫貧緻富,必有科技因素。西部區縣農業要轉型,要找到一條經濟且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資源,發揮“1+1>2”的統籌作用,循環農業的角色少不了。目前,屏山引進的浙東白鵝已得到五糧液集團的支援,酒廠裡生産的大量酒糟經脫水等加工處理後制成鵝飼料,在秋冬季節運往農戶家中,確定鵝一年四季不斷糧。
鵝生長周期快,一般4個月左右便可出欄,成年鵝可長到5公斤左右。浙東白鵝的肉質細嫩,無論是紅燒還是白切,都有它合适的烹饪方法。屏山縣作協主席劉光友不僅善于做各種鵝的美食,還把經驗和過程寫成美食系列文章,經當地宇客公司推廣,已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這隻飛越了5000裡遙遠路程的浙東白鵝,已在屏山安家落戶;它們長于林下,悠閑地啄着野草,為屏山人的餐桌增添幾道别緻的美味。在不久的将來,大量空閑的果園地裡,将會看到更多浙東白鵝的身影。
作者簡介
徐萬琪,男,筆名澧泉,1990年生,原籍叙永縣水潦鄉,供職于四川省屏山縣 教育體育局。宜賓市作家協會會員,屏山縣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中華辭賦》《百家詩詞》《四川作家報》《宜賓文學》等報刊。2019年出版個人散文集《虛實之間》,撰有《趣解水潦方言》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