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鵝潭畔“巨輪”浮現,省“三館合一”項目鋼結構連廊精準對接就位

白鵝潭畔三江交彙處,一艘“巨輪”在一片湛藍的底色中浮于水面。北望沙面島、毗鄰聚龍灣,與太古倉隔江相望,廣東省“三館合一”項目(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外觀輪廓形如輪船,靜靜地“停泊”在芳村碼頭岸邊。

建築面積14.45萬平方米,工程造價約14億元,“三館合一”項目地上最高11層、地下2層,将打造世界級濱水文化地标,為白鵝潭商務區加速提質發展領航。

白鵝潭畔“巨輪”浮現,省“三館合一”項目鋼結構連廊精準對接就位

12月11日上午,“三館合一”項目3層連廊提升工程順利完工,标志着該項目鋼結構主體已全部吊裝完成。南方日報記者從中建三局一公司鋼結構團隊獲悉,目前,廣東美術館正在進行第6層結建構設,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已實作封頂,接下來,廣東文學館也即将封頂,“三館合一”項目有望于明年初實作主體結構封頂。

定位為“國際知名、亞洲一流、國内領先”的現代化文化博覽群體,“三館合一”将充分彰顯廣東特色、國際标準,以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有機融合,打造具有豐富文化意象和典雅藝術品位的“南粵新地标、羊城新名片”。

白鵝潭畔“巨輪”浮現,省“三館合一”項目鋼結構連廊精準對接就位

800噸鋼結構連廊20天順利提升就位

鋼筋水泥是骨骼、消防噴淋是血液、内部裝潢是肉體,如果以人體構成來比喻建築體,鋼結構無疑是支撐起一座大樓的強壯“骨骼”。當鋼結構主體被成功焊接在一起時,遠遠望去,一棟建築物的輪廓便已八九不離十。

無論站在黃沙碼頭或是太古倉,我們都可以遠距離觀賞到“三館合一”的骨骼輪廓。塔吊高懸處,重達800噸的連廊已“高懸”空中,将這艘“巨輪”的三大“主艙”連接配接在一起。“三館合一”2個空中連廊分别位于文學館和美術館北側3、5層,共分為兩次進行提升。

空中連廊主要為兩座場館之間的6榀箱型主桁架,單榀最大重量為420噸,桁架最大長度168米,懸空最大跨度48米,提升總重量約1600噸。

“提升,提升,再提升,好的,快到位置了……”現場傳來鋼結構團隊勞工的聲音。12月11日上午,繼“三館合一”5層連廊提升後,橫向跨度48米的3層連廊也在2小時内實作順利合龍,在12台液壓提升器同時作用下,每一次伸缸、縮缸連廊便可上升25厘米距離。

白鵝潭畔“巨輪”浮現,省“三館合一”項目鋼結構連廊精準對接就位

從開始拼裝到提升就位,3層連廊總共僅用20天時間完成。鋼結構團隊負責人介紹:“鋼材來的時候是一根根的單根構件,勞工們在地面完成了整體拼裝和焊接,不僅規避了高空散拼作業的風險,也保障了拼裝精度和焊接品質。”

就在今年11月15日,5層連廊整體已率先完成30米精準提升,鋼結構與館内主體結構順利拼接,不到一個月時間,兩大連廊均完成提升任務。未來,兩大廊道将串聯起“三館”,讓參觀者不出室内便可通達全部展館。

“三館合一”由三個場館、兩大單體建築組成,其中,非遺展示中心與文學館沒有獨立分開,美術館則是一個11層的獨立單體建築。遠遠看去,三大館從低至高如三階梯狀分布,人們可以在錯落有緻的結構中欣賞到絕美江景。

“不僅如此,我們還将在6層修建一座狹長的過道,也可以連通兩大建築單體。”鋼結構團隊負責人介紹,“三館合一”項目主體為幕牆鋼結建構築,3層以下将打造成為整體性的大跨度空間,作為場館的前廳。

從效果圖來看,這艘“巨輪”揚起了3面“風帆”,仿佛帆船遊弋于珠江之上。“風帆”是由錐形玻璃房營造出的觀景空間,将成為館内看與被看皆宜的休閑場所。可以想象,每當夜幕降臨時,場館内燈光将玻璃房點亮成一顆顆發光的“鑽石”,與璀璨的夜空交相輝映。在營造高品質濱水文化景觀的目标下,“三館合一”項目所在江岸還将建設數座親水棧橋,将人們的公共活動空間從陸地延伸至水上。

白鵝潭畔“巨輪”浮現,省“三館合一”項目鋼結構連廊精準對接就位

三大建造理念彰顯匠心工藝

高品質發展需要高品質的城市建設。根據《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全省将推進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設,重點建設廣東文學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廣東當代美術館等,建成後可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人民,對建設文化強省,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從項目立項至今,“三館合一”工程已曆經一年多的建設期,其建設進度與品質均備受外界關注。今年芳村疫情期間,該項目也成為片區内唯一未被停工的在建工程。項目總承包機關中建三局集團華南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省重點工程,“三館合一”以“智慧建造、綠色建造、快速建造”為宗旨,以現代材料和建構技術打造适應嶺南地域氣候的多層次戶外公共藝術空間。

從項目進度來看,目前,整體建築已完成鋼結構部分,除非遺館外,接下來的兩大場館也将陸續迎來封頂。總承包機關負責人透露:“工程主體有望于明年初竣工,此後,便轉入内部裝修和江岸空間打造階段。”

上述負責人同時解釋,依照正常施工工序不同的施工作業會按照時間線動工,比如在主體封頂之後,地下室、砌牆、塗料裝修等團隊才會進駐。不同以往,“三館合一”項目在地上作業時,負責地下室裝飾工程、消防等團隊就已提前介入,地上地下同步作業大大縮短了整體工期,刷出了大型工程建設的加速度。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勞工們往來工地時均需要刷臉過閘,在實名出入的同時還完成了自動測溫,智慧門禁系統既保障了安全,也将疫情防控制度落實到位。“三館合一”建築一旁,智慧建設指揮中心作為項目的“大腦”正履行着工程統籌運維、實時監控的重要任務。

智慧工地應用依托智慧物聯管理平台,通過BIM、網際網路及大資料等技術手段,打破資訊孤島;此外,項目還受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有力支撐,以二維碼為載體,實作了對構件制作的即時跟進,為發現品質問題提供上報記錄平台。

“項目智慧工地系統主要包括綜合環境監測、智能門禁實名制管理、智能水表、智能電表、遠端視訊監控、無人機巡航技術等。此外,3D列印技術可進行三維模型制作,實作建構自由拼裝組合,進而實作複雜節點安裝交底。”項目總承包方負責人說。

在綠色建造方面,“三館合一”項目成立了綠色施工管理小組,對勞工實施綠色施工教育訓練,并于定期開展環境管理現場抽檢。項目深入貫徹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等環保措施,為減少項目對周邊環境影響,現場圍擋沿江岸内退6米,以保障市民沿江正常通行。

曆時一年,随着鋼結構主體順利完工,白鵝潭畔矗立起了一座現代化時尚新地标,它将為嶺南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内涵,助力荔灣打造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與此同時,地處大灣區廣佛極點,三江交彙的“門面”地帶,“三館合一”也将成為廣州濱江區域的又一點睛之作,将引領廣州西部城市界面的全面改善。

“文化巨輪領航灣區”,正如“三館合一”設計團隊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先生所言,貫通的城市濱水線十分關鍵,我們要多關注這裡面的公共性,打造成體系的親水空間、視線通廊、活動通廊、交通通廊等。

【記者】郎慧

【攝影】吳偉洪

[ 編輯: 佘湘娥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