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軍強行從天津登陸,然後不顧清王朝“洋人如今不得坐轎、随從不得超過20人”的規定,明目張膽地坐着轎子,帶着2000名士兵進入京城。
當禦前大臣肅順将英法聯軍的做法彙報給鹹豐帝後,鹹豐帝拍案而起說道:“我們不許他來,他們如何能來?”可當聽到肅順的回答後,鹹豐帝頓時癱坐在了地上,肅順隻回了三個字:帶兵來!
132年後,中國和英國又發生了跟當年極為相似的一幕,可這一次的較量,中英之間的身份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香港回歸
1993年10月,當鄧小平看到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遞上來的接收香港方案時,隻是冷冷地說了兩句話:
軍隊接受香港的方案,沒有武力方案,不行; 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須收回。若英方拖延,解放軍就直接開進去,一錘子砸死!
可以想象,此刻英國的唐甯街10号内,時任英國首相的約翰梅傑一定和時任港督的彭定康正進行着這樣的對話:
約翰梅傑:“關于香港回歸,可以拖一拖,我們不配合,他們如何進來?”
彭定康:“打進來!”
彭定康
香港的回歸到底遭遇了怎樣的艱難?英國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過分的舉動,竟讓鄧公産生了用武力解決的想法?今天冷哥就帶大家一起重溫當年香港回歸前後,中英之間的激烈較量。
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臯華麗”号上,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正式簽訂,從這一天,香港和大陸開始了長達155年的割據狀态。按照《南京條約》規定,香港要到1997年才能回歸,可鮮有人知的是,其實早在1949年時,香港就曾有機會回到祖國的懷抱,可當時卻被毛主席“攔住”了。
毛主席
1949年10月19日,深圳宣告解放,此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師距離香港隻有一河之隔。香港雖然有3萬多兵力,還有大量的空軍以及機械化部隊,不過此時我軍的士氣正盛,而且香港各方面的物資需求全都依靠内地補給,一旦國内切斷補給通道,香港便會立即陷入困境。
隻要毛主席一聲令下,我軍便可在不日之内占領香港,甚至連時任香港港督的葛量洪都對堅守香港毫無信心,他在給英政府的撤離報告中寫道:
堅守香港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異于以卵擊石,且必定付出十分不必要的傷亡。
就在香港觸手可及的關頭,毛主席卻突然下達了一個“奇怪”的指令:所有部隊撤退,停止進攻香港。
毛主席和鄧小平
毛主席的指令引起了不少共産主義國家的異議,他們覺得我國的這種做法是在向帝國主義表示屈服。可毛主席卻表示:“英國在香港的軍事力量微乎其微,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占領香港,可中英雙方之間曾簽有條約,租期99年,還有34年才到期,我們暫時不準備動它。”
其實,毛主席之是以不動香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新政權立足未穩,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又在想方設法地動搖我國的新政權,甚至還有不少國家揚言要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把香港暫時留在英國人的手中,不僅可以打破英美之間的利益聯盟,而且更利于香港的發展,是以說,毛主席當年的決定真可謂是高瞻遠矚。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對香港問題一直保持着冷靜慎重的态度,而且還多次用“暫時維持現狀”、“時機不成熟”以及“條件不具備”的理由對香港問題避而不談。
雖然鮮少談及香港問題,但是毛主席和周總理卻時刻關注着香港的發展,早在1963年時,香港出現過一次巨大的用水危機,近700萬香港市民面臨着無水可用的處境。在得知具體情況後,毛主席和周總理在商讨之後立即制定了《關于向香港供水問題的談判報告》,然後中央撥發3800多萬的專項資金,将東江水引入香港,徹底解決了香港用水困難的問題。
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這一舉動,看似有點奇怪,可實際上卻極其高明,既向香港市民表達了祖國對他們的關懷,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英國的外交危機。
1974年5月25日,毛主席在接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首次談到了香港問題:“香港租期還有24年,到時候恐怕我們都不在了。”随後毛主席指了指身邊的鄧小平說道:“這件事情就由他們年輕人去完成了!”
毛主席接見希思
當時坐在一旁的鄧小平不發一言,臉上的表情也異常平靜,可他卻把毛主席交代的這個“任務”牢牢地記在了心裡。1982年,随着撒切爾夫人的第二次訪華,鄧小平終于等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鄧小平沒想到的是,這場談判竟然會如此艱難。
1982年9月24日上午,鄧小平早早地便來到了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在這裡,他不僅要接見一位來自英國的“鐵娘子”,還要把中國上百年的屈辱全部扯開。
上午9點左右,随着撒切爾夫人的到來,香港回歸的談判序幕正式拉開。會談剛剛開始,撒切爾夫人就重申了當年英國和清政府簽署的三個條約,而且語氣裡充滿着不想歸還香港的意味,隻不過這位英國“鐵娘子”不知道的是,坐在她面前的這個“小個子”上司人,是有着“鋼鐵公司”稱号的鄧小平。
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
面對撒切爾夫人的咄咄逼人,鄧小平一直非常冷靜,可是他的回答卻非常嚴肅:“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讨論的問題,如今時機已經成熟,中國必須在1997年收回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會談結束之後,撒切爾夫人在離開人民大會堂時,不小心在台階上摔了一跤,對于這一經典場面,外界出現了很多議論,甚至有西方媒體稱是鋒芒畢露的撒切爾夫人被綿裡藏針的鄧小平擊敗後産生了精神恍惚。
幾天之後,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再一次進行了會談,這一次,撒切爾夫人明顯進行了精心準備,會談剛開始她就毫不客氣地說道:“如果中國堅持要收回香港,那必将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對于撒切爾夫人略有威脅意味的語氣,鄧小平依然表情平靜,可他随後卻說出了一句讓撒切爾夫人膽戰心驚的話:“我想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決策時,已經預估到了所有可能性,若在未來的15年裡香港出現嚴重的波動,那中國将可能改變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即便是出現像您說的‘災難性的影響’,中國政府也有能力面對。”
盡管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的多次談判都沒有得出明确的結果,但是雙方在有一個問題上卻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從此刻開始,中英将正式對香港問題展開磋商。
自從撒切爾夫人訪華歸國之後,英國政府一再推遲談判時間。無奈之下,我國于1983年2月向英國發出最後通牒:中國關于1997年後香港政策的單方面草案已經完成。若英方堅持拒絕談判,那中國将在1984年9月宣布方案内容。
撒切爾夫人
切實感受到了中國收回香港的決心之後,英國終于答應了談判的要求。1983年7月12日,中英雙方代表第一次就香港問題在北京展開了談判,可是直到9月下旬第4次談判結束後,中英雙方卻依然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為了試探我國的态度,英國前首相希思還專門去見了鄧小平,在談話過程中,鄧小平的态度非常堅決,而且他還表示:“如果我不解決香港問題,那我就是李鴻章,誰不解決這個問題,都是李鴻章!”
鄧小平
然而,在之後的談判中,英國人依然一次次地試探我國的底線。1984年4月,中英談判進入最後階段。在第14輪談判之後,英國政府竟提出了“拒絕中國在香港駐軍”的要求。英國代表強調:中國政府駐軍會影響香港的穩定團結,甚至還可能引起資金外逃的情況,你們完全可以把部隊放在深圳或者廣東,隻要一出現問題,你們的部隊就可以随時開過來。
為了談判能夠繼續進行,我國代表表示可以考慮不駐軍,但并未向英國作出明确承諾,可沒想到香港媒體卻報道稱:中國政府已答應不在香港駐軍。
看到香港媒體的相關報道後,鄧小平大發雷霆,随後便緊急接見了香港代表團。從走進房間開始,鄧小平的表情就始終非常嚴肅,他坐下後第一句話就說道:“關于香港問題,除了我和他講的話之外,其他誰說的都不做數。”鄧小平說的“他”就是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姬鵬飛。
姬鵬飛
就香港駐軍問題,鄧小平的态度非常堅決,他當着所有代表和記者的面強調:“香港駐軍這一點必須堅持,不得作出任何讓步!”
1984年12月19日,經過了22輪的談判之後,《中英聯合聲明》終于在北京簽署,從這天開始,香港正式進入了長達13年的過渡期。
1992年10月中旬,黨的十四大召開,此時的鄧小平已經辭去了黨内的所有職務,可他依然關心着香港問題,因為這是毛主席交給的任務。在會議間隙,鄧小平特意向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要來了接受香港的方案,可當打開檔案之後,他整個人的表情卻突然嚴肅了起來,随後順手在檔案上寫下了兩個字:軟了。
劉華清
看着劉華清疑惑的表情,鄧小平解釋道:“方案中隻準備了和平接收的方式,并未準備武力接收的方式,不行。”緊接着,鄧小平又以一種非常堅決的态度說道:“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必須回到中國手中,一旦英方有任何拖延,就要把部隊開進去,一錘子砸死。”
1993年初,解放軍駐港部隊正式在香港組建,這支部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身經百戰的英雄部隊,其中有井岡山時期的紅一團,還有曾參加過萬山群島戰役以及八六海戰的海軍大隊,可以說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解放軍駐港部隊進入香港
1997年4月21日,駐港部隊先後派出了三批196人組成的先遣部隊進駐香港。6月30日晚上23點50分,中英部隊正式在威爾士親王軍營舉行交接儀式,英軍負責人向我軍駐港部隊指揮官譚善愛中校敬禮報告:“譚善愛中校,威爾士親王軍營全體士兵現已準備完畢,請你接收……”
譚善愛以洪雷般的聲音回答道:“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部隊交接
23點59分55秒,英軍最後一名士兵撤出軍營,7月1日零點零分,令人熱淚盈眶的五星紅旗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和威爾士親王軍營同時升起,從這一刻開始,在外飄零了155年的香港遊子,終于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交接當天,香港的上空一直在下着淅瀝瀝的小雨,時任外交部部長的錢其琛站在雨中說道:“我想,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應該為這場雨而熱血沸騰,它洗刷掉了中國便面的恥辱,我們的國家正在邁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錢其琛
中國這隻雄獅,在世界東方曆經了五千年的風吹雨打,他有着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了解的中華文明,在國家主權方面,任何一個中國人的血性和氣節都足以讓全世界為之一振。
不僅僅是香港,隻要是屬于中國的每一寸領土,不管如今位居何方,他終有一天會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不隻是曆史的大勢所趨,更是全體中國人的衆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