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作者:書雪曆史

紅牆白雪,京城新春,1997年元旦,一切都是如此的祥和與安甯。然而此時的北京三零一醫院裡,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正飽受着病魔的折磨。當時的鄧小平已經93歲高齡了,神經系統和意識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的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

其實鄧小平的身體一直很健朗,在其晚年時期,看報紙是他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80多歲時老爺子還能下海遊一個小時的泳。而身體如此健康的鄧小平,為何會突然入院且一病不起呢?

早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就曾經說過,“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在中國收回香港之後,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是坐着輪椅也要去,哪怕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鐘也好。”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但這樣一個對香港的回歸充滿期待與希望,對香港的回歸居功甚偉的鄧小平,卻在距離香港回歸僅僅剩幾個月時去世,沒能實作自己平生的夙願,這想必也是鄧小平的人生一大憾事。雖然有着最好的醫療治療,但鄧小平的身體在入院之後卻沒能恢複,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曾對他的妻子卓琳交代遺言,與其随身醫護人員黃琳也有過相關的交談。

那麼小平同志是否提到過沒能再去香港這一遺憾?對國家以及家人又有什麼最後的交代?對自己又有什麼評價?或是提到了什麼其他的遺願呢?接下來筆者就帶領大家走近總設計師,以解以上之困惑。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鄧小平青年時期,曾先後去往巴黎、莫斯科求學,在那裡學習了無産階級革命知識,留學經曆也讓其獲得了廣闊的國際視野。1927年,鄧小平回國後,參與了土地革命、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立下汗馬功勞。

但真正讓鄧小平被評價為“千古一人”的,是他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道路,改變了中國14億人的生活乃至命運。1977年,當時的中國已經到了窮則思變的地步,各方面都已遠遠落後于西方國家的發展,鄧小平上任後,對文革時期造成的弊病進行了全面的整頓,排除萬難将中國引向新的軌道繼續前行。

由于聯考的取消和知識分子被打壓批判,大陸當時面臨着人才極度匮乏的狀況,正所謂“人身之所重者元氣;國家之所重者人才”,人才培養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靠推薦來上大學的弊病不言而喻。

于是鄧小平當機立斷,要求立刻恢複聯考,為大陸選拔培養人才。也有人建議恢複聯考這件事要徐徐圖之,但慢幾年不知大陸又會流失多少的人才,小平同志正是頂着巨大的壓力,讓各個高校延後兩個月開學,在當年就恢複聯考招生制度。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聯考的恢複不僅改變了那個時代學子的命運,還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和之後幾代人的命運,筆者以及大家今日能有機會立于校内學習,離不開聯考給予我們每個人一次公平的機會。同時,聯考的恢複也與後來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直以來小平同志就高度重視大陸的科技與教育。

他曾說過:“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的确,隻有在這兩方面培養出頂尖的人才,才能切實地改變當時中國遠遠落後于西方國家的狀況,成長為一個強國,一個不必再忍受他國侵犯、能在國際上堂堂正正有話語權的強國。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着手于改變大陸文化狀況的同時,鄧小平真正要做的,是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世界上無非盛行兩種經濟形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而資本主義國家則實行市場經濟,故而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國家的經濟發展隻有這兩條路,而鄧小平則是那個走出第三條路的人,開辟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創新與思辨意識的上司者。

七十年代末,計劃經濟的弊端已經展露無遺,當時中國的經濟增長品質低下,高成本、高能耗、低品質,政治挂帥的思想占據上風,經濟受到政治影響嚴重,大陸亟待一場變革來改變自己、證明自己。

首先,農村生産要改變。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農民,卻無法生産足夠多的糧食,可見原有的人民公社中的集中生産已經遠遠不适應社會的變化,新提出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才能最大地調動農業生産的積極性,保障并推動大陸農業生産力的發展。改革自農村開始,解決最基本的問題:糧食問題。在鳳陽縣小崗村等地區紛紛試行新的制度後,大陸的糧食産量獲得了極大地提高。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再者,城鎮企業也要改。如此多的國營企業,普遍面臨着低效和虧損的局面,無法參與全球的商業競争。而總設計師帶領團隊制定計劃,沒有像恢複聯考那般選擇追求速度,而是分階段逐漸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保證國有資産不流失的情況下,讓企業更多的面向市場,使企業經營更加地靈活自如,建立了許多鄉鎮企業,由此逐漸發展成後來的大企業,以此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加之,财政體制也要改。中央财政承擔着巨大的支出義務,相比起收入,可謂捉襟見肘,實在難以維系。财政赤字嚴重,物價持續上漲,外貿逆差等問題對大陸的經濟帶來極大的沖擊,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構成了改革後财政制度的整體架構,使大陸的财政得以穩步地提高發展。之後實行中央和地方财政談判分成,地方再和國營企業談判,開辟了“财政承包制”這一獨特先進的财政制度。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鄧小平是真正想為人民、為國家謀福祉的人,是想讓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想讓中國發展成現代化強國的人。他說要改革,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腳踏實地、切切實實把每一個細節做好的人。

1978年,鄧小平在三中全會的預備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的主題報告。這個會議一開就是一整月,參會人員進行了充分的思想碰撞,把黨的工作重點和人民的注意力放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由此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石。

而任何一場改革都是要有風險的,尤其是這樣一場政治性濃厚的改革,在國内勢必面臨着許多的阻力。有人擔心,大陸若是發展市場經濟,是否會走上資本主義國家道路,丢棄了大陸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有人困惑,這場改革真的能成功嗎?若是失敗了中國将何去何從。面對種種質疑,鄧小平親自南巡去跟大家講改革,去鼓勵大家支援改革、勇于改革。

“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差別。”鄧小平告訴大家,改革是一件必須做的事,盡管它是有風險的事,我們就要放開膽子去做。改對了,我們就沿着路子繼續做。若是出現錯誤了,就及時改正。若是實在不合适了,就暫時停下來,再想辦法。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辟新路。正是如此豁達樂觀有拼勁的小平同志,才帶領着大家排除萬難,建設出一個全新的中國,讓中國在幾十年就取得了發達國家發展幾百年才取得的成果。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國家内部抓改革,外部要開放。七十年代時,大陸企業是很少與外國企業有貿易往來的,更不必說外國在大陸投資建立企業。而且大陸與蘇聯的關系已經出現問題,國際形勢不容樂觀。當時75歲的鄧小平應時任美國總統卡特邀請,正式通路美國。當有美國兒童上前擁抱他時,他用真正的慈愛之心,熱切地擁抱親吻了這個孩子,這一舉動也收獲了所有美國群眾的對他的欽佩與贊賞。

通路美國的九天裡,由于鄧小平開放包容的思想,中美關系有所破冰。在中美逐漸深入地接觸,兩國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于1979年,正式建交。這不僅為大陸政治軍事上除去了很大的一個隐患,也為中國經濟上開辟出一個巨大的商業貿易市場,是一場世界級的改變。在外交上,鄧小平不僅僅有柔情的一面,更有鐵血的一面。

1982年鄧小平會見英國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明确表示了1997年中國一定會收回香港。無論撒切爾如何反對,鄧小平始終堅定着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寸步不讓。鄧小平更是創新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以避免在香港回歸後産生動蕩,漸進性地收複中國的土地。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中英22輪的談判,1984年,雙方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宣布香港于1997年正式回歸中國。在香港的問題上,鄧小平功不可沒,他本人對香港這塊中國的領土感情也很深厚,後來他也曾多次說過,坐輪椅也要去回歸後的香港走一走看一看。國與國之間開放了,不能忘記市場與市場之間也要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漸漸地,有越來越多的外國資金注入大陸,大陸企業也逐漸有了國際化色彩,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發展越來越好。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鄧小平是大陸改革開放的領路人,先驅者。他勇于創新,但一切的創新制度都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建立在黨的上司上,建立在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上。他創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比拟的優勢。實事求是,敏銳創新,求知若渴,甘于奉獻。

小平同志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是真正為國家操勞了一輩子的人。八十多歲的小平,還在為國家的發展思考着、探索着。正是由于這樣過度的操勞,加上年齡的原因,小平同志晚年患上了帕金森病。

1996年12月,鄧小平的病情突然惡化,被緊急送往北京三零一醫院救治,之後一直于醫院治療休養。據小平同志的随身醫護人員黃琳回憶稱:在醫院時,中央電視台曾播放紀錄片《鄧小平》,因為受疾病折磨,總設計師的精神狀态以及視力都不是很好,

問黃琳:“小黃啊,你看電視上,正在走動那個人,是誰啊?”
黃琳笑了笑:“是您老人家自己啊。”

此時,螢幕的鏡頭在不斷靠近,鄧小平這才看清楚,電視中的人确實是自己。

黃琳回憶起鄧小平晚年時期,稱他是一個堅強、平靜且從容的人,即使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十分痛苦,但是他卻沒有特别表露出來。問及還有什麼要對中國人說的,小平同志回答道:“該說的都說過了。”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因帕金森病晚期并肺部感染逝世。後來,他的妻子卓琳把小平同志的囑托告訴江,“不搞遺體告别儀式,不設靈堂,解剖遺體,留下角膜,供醫學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裡。”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小平同志想的依舊是再為人民、為中國做點什麼,把自己的畢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遺憾的是,他終究沒能親自去回歸後的香港實作心願。但筆者想要說:總設計師,會有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替您完成夙願。今日之中國已經成為您期待的模樣,中國早已迎來黎明,早已終日光亮。感謝您的付出與奉獻,我們會永遠銘記于心,共同建設出一個更好的中國。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大海,磨練了他堅強的意志;大海,堅定了他革命的信念。大海的無垠,開闊了他博大的胸襟;波浪的洶湧,塑造了他頑強的性格。飛機盤旋,鮮花伴着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大海嗚咽,寒風卷着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送向台灣與澳門。願您,在大海中永生。”

96年重病的鄧小平問電視中的自己“這是誰”,臨終之言,使人淚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