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强行从天津登陆,然后不顾清王朝“洋人如今不得坐轿、随从不得超过20人”的规定,明目张胆地坐着轿子,带着2000名士兵进入京城。
当御前大臣肃顺将英法联军的做法汇报给咸丰帝后,咸丰帝拍案而起说道:“我们不许他来,他们如何能来?”可当听到肃顺的回答后,咸丰帝顿时瘫坐在了地上,肃顺只回了三个字:带兵来!
132年后,中国和英国又发生了跟当年极为相似的一幕,可这一次的较量,中英之间的身份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香港回归
1993年10月,当邓小平看到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递上来的接收香港方案时,只是冷冷地说了两句话:
军队接受香港的方案,没有武力方案,不行; 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须收回。若英方拖延,解放军就直接开进去,一锤子砸死!
可以想象,此刻英国的唐宁街10号内,时任英国首相的约翰梅杰一定和时任港督的彭定康正进行着这样的对话:
约翰梅杰:“关于香港回归,可以拖一拖,我们不配合,他们如何进来?”
彭定康:“打进来!”
彭定康
香港的回归到底遭遇了怎样的艰难?英国人究竟做出了怎样过分的举动,竟让邓公产生了用武力解决的想法?今天冷哥就带大家一起重温当年香港回归前后,中英之间的激烈较量。
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式签订,从这一天,香港和大陆开始了长达155年的割据状态。按照《南京条约》规定,香港要到1997年才能回归,可鲜有人知的是,其实早在1949年时,香港就曾有机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可当时却被毛主席“拦住”了。
毛主席
1949年10月19日,深圳宣告解放,此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师距离香港只有一河之隔。香港虽然有3万多兵力,还有大量的空军以及机械化部队,不过此时我军的士气正盛,而且香港各方面的物资需求全都依靠内地补给,一旦国内切断补给通道,香港便会立即陷入困境。
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我军便可在不日之内占领香港,甚至连时任香港港督的葛量洪都对坚守香港毫无信心,他在给英政府的撤离报告中写道:
坚守香港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异于以卵击石,且必定付出十分不必要的伤亡。
就在香港触手可及的关头,毛主席却突然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所有部队撤退,停止进攻香港。
毛主席和邓小平
毛主席的命令引起了不少共产主义国家的异议,他们觉得我国的这种做法是在向帝国主义表示屈服。可毛主席却表示:“英国在香港的军事力量微乎其微,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占领香港,可中英双方之间曾签有条约,租期99年,还有34年才到期,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不动香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新政权立足未稳,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在想方设法地动摇我国的新政权,甚至还有不少国家扬言要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把香港暂时留在英国人的手中,不仅可以打破英美之间的利益联盟,而且更利于香港的发展,所以说,毛主席当年的决定真可谓是高瞻远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对香港问题一直保持着冷静慎重的态度,而且还多次用“暂时维持现状”、“时机不成熟”以及“条件不具备”的理由对香港问题避而不谈。
虽然鲜少谈及香港问题,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却时刻关注着香港的发展,早在1963年时,香港出现过一次巨大的用水危机,近700万香港市民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处境。在得知具体情况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商讨之后立即制定了《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然后中央拨发3800多万的专项资金,将东江水引入香港,彻底解决了香港用水困难的问题。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这一举动,看似有点奇怪,可实际上却极其高明,既向香港市民表达了祖国对他们的关怀,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国的外交危机。
1974年5月25日,毛主席在接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首次谈到了香港问题:“香港租期还有24年,到时候恐怕我们都不在了。”随后毛主席指了指身边的邓小平说道:“这件事情就由他们年轻人去完成了!”
毛主席接见希思
当时坐在一旁的邓小平不发一言,脸上的表情也异常平静,可他却把毛主席交代的这个“任务”牢牢地记在了心里。1982年,随着撒切尔夫人的第二次访华,邓小平终于等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邓小平没想到的是,这场谈判竟然会如此艰难。
1982年9月24日上午,邓小平早早地便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在这里,他不仅要接见一位来自英国的“铁娘子”,还要把中国上百年的屈辱全部扯开。
上午9点左右,随着撒切尔夫人的到来,香港回归的谈判序幕正式拉开。会谈刚刚开始,撒切尔夫人就重申了当年英国和清政府签署的三个条约,而且语气里充满着不想归还香港的意味,只不过这位英国“铁娘子”不知道的是,坐在她面前的这个“小个子”领导人,是有着“钢铁公司”称号的邓小平。
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咄咄逼人,邓小平一直非常冷静,可是他的回答却非常严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会谈结束之后,撒切尔夫人在离开人民大会堂时,不小心在台阶上摔了一跤,对于这一经典场面,外界出现了很多议论,甚至有西方媒体称是锋芒毕露的撒切尔夫人被绵里藏针的邓小平击败后产生了精神恍惚。
几天之后,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再一次进行了会谈,这一次,撒切尔夫人明显进行了精心准备,会谈刚开始她就毫不客气地说道:“如果中国坚持要收回香港,那必将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对于撒切尔夫人略有威胁意味的语气,邓小平依然表情平静,可他随后却说出了一句让撒切尔夫人胆战心惊的话:“我想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决策时,已经预估到了所有可能性,若在未来的15年里香港出现严重的波动,那中国将可能改变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即便是出现像您说的‘灾难性的影响’,中国政府也有能力面对。”
尽管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多次谈判都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但是双方在有一个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从此刻开始,中英将正式对香港问题展开磋商。
自从撒切尔夫人访华归国之后,英国政府一再推迟谈判时间。无奈之下,我国于1983年2月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中国关于1997年后香港政策的单方面草案已经完成。若英方坚持拒绝谈判,那中国将在1984年9月宣布方案内容。
撒切尔夫人
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心之后,英国终于答应了谈判的要求。1983年7月12日,中英双方代表第一次就香港问题在北京展开了谈判,可是直到9月下旬第4次谈判结束后,中英双方却依然没有达成任何共识。
为了试探我国的态度,英国前首相希思还专门去见了邓小平,在谈话过程中,邓小平的态度非常坚决,而且他还表示:“如果我不解决香港问题,那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邓小平
然而,在之后的谈判中,英国人依然一次次地试探我国的底线。1984年4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在第14轮谈判之后,英国政府竟提出了“拒绝中国在香港驻军”的要求。英国代表强调:中国政府驻军会影响香港的稳定团结,甚至还可能引起资金外逃的情况,你们完全可以把部队放在深圳或者广东,只要一出现问题,你们的部队就可以随时开过来。
为了谈判能够继续进行,我国代表表示可以考虑不驻军,但并未向英国作出明确承诺,可没想到香港媒体却报道称:中国政府已答应不在香港驻军。
看到香港媒体的相关报道后,邓小平大发雷霆,随后便紧急接见了香港代表团。从走进房间开始,邓小平的表情就始终非常严肃,他坐下后第一句话就说道:“关于香港问题,除了我和他讲的话之外,其他谁说的都不做数。”邓小平说的“他”就是时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的姬鹏飞。
姬鹏飞
就香港驻军问题,邓小平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当着所有代表和记者的面强调:“香港驻军这一点必须坚持,不得作出任何让步!”
1984年12月19日,经过了22轮的谈判之后,《中英联合声明》终于在北京签署,从这天开始,香港正式进入了长达13年的过渡期。
1992年10月中旬,党的十四大召开,此时的邓小平已经辞去了党内的所有职务,可他依然关心着香港问题,因为这是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在会议间隙,邓小平特意向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要来了接受香港的方案,可当打开文件之后,他整个人的表情却突然严肃了起来,随后顺手在文件上写下了两个字:软了。
刘华清
看着刘华清疑惑的表情,邓小平解释道:“方案中只准备了和平接收的方式,并未准备武力接收的方式,不行。”紧接着,邓小平又以一种非常坚决的态度说道:“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必须回到中国手中,一旦英方有任何拖延,就要把部队开进去,一锤子砸死。”
1993年初,解放军驻港部队正式在香港组建,这支部队的成员大多来自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其中有井冈山时期的红一团,还有曾参加过万山群岛战役以及八六海战的海军大队,可以说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解放军驻港部队进入香港
1997年4月21日,驻港部队先后派出了三批196人组成的先遣部队进驻香港。6月30日晚上23点50分,中英部队正式在威尔士亲王军营举行交接仪式,英军负责人向我军驻港部队指挥官谭善爱中校敬礼报告:“谭善爱中校,威尔士亲王军营全体士兵现已准备完毕,请你接收……”
谭善爱以洪雷般的声音回答道:“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部队交接
23点59分55秒,英军最后一名士兵撤出军营,7月1日零点零分,令人热泪盈眶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和威尔士亲王军营同时升起,从这一刻开始,在外飘零了155年的香港游子,终于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交接当天,香港的上空一直在下着淅沥沥的小雨,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站在雨中说道:“我想,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为这场雨而热血沸腾,它洗刷掉了中国便面的耻辱,我们的国家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钱其琛
中国这只雄狮,在世界东方历经了五千年的风吹雨打,他有着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理解的中华文明,在国家主权方面,任何一个中国人的血性和气节都足以让全世界为之一振。
不仅仅是香港,只要是属于中国的每一寸领土,不管如今位居何方,他终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不只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更是全体中国人的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