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部亞熱帶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區,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典型、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之一。這裡石山連綿,山雖不高,但山峰挺拔陡峭, 拔地而起,懸崖絕壁、岩溶洞穴随處可見。在這随處可見的懸崖峭壁中,栖息着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白頭葉猴。

圖為一個白頭葉猴家族,像這樣一個大家族在同一棵樹上覓食非常難見。(梁霁鵬 攝)
白頭葉猴是我國特有種,在我國現有的6 種葉猴--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中,隻有白頭葉猴為我國所獨有, 并且僅僅分布在廣西左江和明江之間一個十分狹小的三角形地帶内,面積不足200 平方公裡,具體地點包括廣西龍州縣的上金鄉,甯明縣的亭亮、馱龍鄉,江州區的羅白、漱湍鎮、馱蘆鎮;扶綏縣的岜盆、山圩、渠舊、渠黎、東門鄉。
20 世紀50 年代初,動物學家譚邦傑在廣西南部龍州縣發現了一張身體修長、頭部和兩肩白色、其餘部分為黑色、尾部長度超過體長的靈長類動物毛皮,初步判斷這是一種從未被報道、從未被外界認知的靈長類動物。幾年後,在當地人的幫助下,他在龍州縣發現了這種猴子,于是根據體形和體色命名為白頭葉猴,英文名為white-headedlangur, 拉丁名為presbytis luecocephalus tan , 并于1955 年在《生物學通訊》上發表報告。白頭葉猴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由中國人命名的靈長類動物。
一隻成年白頭葉猴。(王漢軍 攝)
因為生态環境改變和來自人類生活的影響,白頭葉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種群不斷萎縮。1996 年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深入原崇左縣( 現崇左市江州區) 羅白鄉弄官山,開始展開對白頭葉猴研究的時候,統計發現該區域隻有200 多隻白頭葉猴。2003 年,廣西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三個機關共同組成科學考察隊對白頭葉猴的數量進行全面考察,得到的資料是600 多隻。這六百多隻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比大熊貓還稀少。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白頭葉猴這一物種逐漸被廣泛認知。國家同時積極開展白頭葉猴的保護,先後在崇左市扶綏縣和江州區設立了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弄官白頭葉猴生态園(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白頭葉猴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截至2016年年底,數量已升至1000 隻左右。
2歲多的白頭葉猴。梁霁鵬 攝
今天,白頭葉猴仍是全球25 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白頭葉猴在國外至今沒有發現活體和标本。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白頭葉猴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獸類》中被列為瀕危種。專家研究表明,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更近,具有更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 有着更加複雜的社會形态。白頭葉猴的研究價值并不亞于大熊貓,正愈來愈受到生物學界的關注。
來源:節選自《美麗廣西》雜志2017年03期
文\ 周 耒
圖\ 梁霁鵬 王漢軍 嚴造新
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謝謝合作。
以科技+人文的方式 解讀美麗廣西 發現廣西價值 展示廣西形象 認識不一樣的廣西,請關注“美麗廣西網”! 歡迎訂閱《美麗廣西》雜志:0771-58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