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宗羲内家拳對太極修煉者的啟示:“内”

作者:海天聽閣

350年前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首次将流傳于四明一代的拳種命名為“内家拳”,内家拳看似與太極拳體系不一,但是,太極、形意、八卦稱為内家,三家在形态上都是突出身法、庒法,是以,功夫一定是從人的生理體系出來的。黃宗羲痛《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銘》:“少林以拳勇名于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内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别少林為内家。”隻是管窺其意。

黃宗羲“精擊刺”,“善拳法”,清兵南下,抗清事敗回餘姚,應邀到甯波白雲莊講學。王征南在兵敗後回甯波寶幢同岙,隐居鄉下,終日鋤地拾糞。黃宗羲與王征南結識後,才有“叙其源流”。這說明王征南是有源流傳承的。

王征南居甯波寶幢同岙村,後山鐵佛寺700多年曆史,為王應麟家廟,王征南的拳術到了“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凡搏人皆以其死穴”,說明這個體系與中醫體系極為接近,遵循嚴格的陰陽五行與精氣神規律,這既是“内”的機理。也就是說,王的内家拳更注重“内”。有别于後來的各種“拳、械”。“内功”、“内勁”的機理,到了“内反應”的神明,技擊的反應完全展現在中醫的精氣神内在的機制。

1、内功國術階段——是以,在修煉體系上,内家拳出現了與太極拳幾乎完全一緻的方法,當然,太極拳的健身基礎适合常人,到了後期内家階段,太極拳更像内家拳,反倒是形意走向“狠辣”,“八卦”走向“搏擊”,太極拳的行家開始進入塌腰豎脊,氣斂入骨(八卦也如此),開始守住丹田(形意也由此進入内家,否則走向格技),到這個階段,丹田功夫就是與小腦産生任脈循環,随後開始站樁入定的内勁行拳——“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進入内家第一層功夫——七式調和功。太極拳到這裡很多人停滞不前,精氣不足,養生為重。是以,内家拳選材極為困難。

2、内勁武學階段——在第二階段,恰恰就是太極拳高手說得“不着力”的“内力”。内力來自丹田蓄積的功夫,丹田内氣逐漸上行,沿着兩耳側,脊椎三條線路彙聚到大腦,有人稱為“三花聚頂”,五氣朝陽,其實就是督脈充盈,身體柔軟,内家拳的出中功和五行梅花樁,形成“深、長、細、緩、勻、柔”的呼吸,丹田“腹實胸寬”的狀态,要求“主宰于腰”。功夫到了“攻之則所當必靡,守之則無隙可乘”。勁貫四梢”,但是,這個階段最忌搏擊、切忌酒色、甚至需要藥物輔助。很多動物都是養着丹田不用,生死關頭才會奮力一搏。

“安守待機”,應敵時沉着冷靜,臨危不懼。如《甯波府志·張松溪傳》述:“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殒空,堕重樓下,幾斃,衆僧始駭服。”這裡張松溪用到的一招就是内家拳的“棄物投先”。

但是,民間傳承發力方式有定步發力、後前手發力、催步發力、退後一步向前一步發力、活步發力等,再逐漸過渡到行走中随時自如發力,身随意轉,應手而擊。内家拳訓練三個月為一期,一期之内,通過訓練,達到腰部以上發力,普通學員可徒手劈開一塊紅磚。六個月達到膝蓋以上發力,可徒手劈開半塊紅磚。随着功力日強,發力也愈發随心,短距離強爆發,力道雄厚運用自如。(甯波夏門傳承)這個地方似乎與形意拳相似。與張松溪記載大相徑庭,值得商榷。

3、内修武德階段——這個階段就是神明,與禅宗接近。這個階段是“中脈”通,功夫開始天地感應,這個階段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到家。身體的變化完全自然順暢,到死也沒有功夫退失的反應,甚至可以具有超乎常人的智力。黃宗羲在墓志銘述王征南外表看上去像一個粗人,但做事情很有原則,為人行事低調:“得傳之後,絕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則不發”。古傳内家拳初學條目載:“學拳要以德行為先,凡事恭敬謙遜不與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學拳不可輕洩于人。學拳宜向靜處用功,不宜向人前賣弄精巧,誇張技藝,方能鞭策着力。”

是以,太極拳今天到了内功修為的層面上,出現了很多外家、外道,内家的傳承很難,這是本文一而再再而三,将太極拳和内家拳合論。今天看來,太極拳體系是最接近内家功夫的體系,而且,“太極五式”——五家太極拳流派各自在内家傳承都有探索,太極拳要廣泛吸收傳統文化,創造出我們的國粹的偉大複興,王征南、黃宗羲所期望的正是這樣的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