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新經典文庫

2024-05-27 07:30釋出于北京新經典文庫官方賬号

最近看到的一條印象深刻的評論,來自剛剛上市的增訂版《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的讀者評論: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這位讀者讀完書中的第一篇文章《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後,被其中細膩的共情與深刻的自省深深觸動,而這樣的品質在“事不關己是常态”的今天顯得尤其珍貴。

這篇文章講述了餘華年輕時為小鎮居民打防疫針的工作經曆。那時由于條件簡陋,針頭隻能蒸煮消毒後反複使用,時間長了就會産生倒鈎,拔出時會帶出血肉。一開始給工廠的勞工們打針時,餘華并沒有在意,因為勞工們全都咬牙忍耐疼痛。等到給幼稚園的孩子們打針時,哭聲一片,這讓餘華“手足無措”,十分内疚。此後每天下班,他都會用磨刀石磨去針頭的倒鈎,可使用幾次後,倒鈎又出現了,隻得再磨,如此反複,直到手指磨得泛白起泡。

回想起這段往事,餘華自問:“為什麼我不能在孩子們的哭聲之前就感受到勞工們的疼痛呢?”他想,假如在打針之前先給自己紮一針,鈎出自己的血肉,他就能感受到這份疼痛了。這樣的感受令他刻骨銘心,并且在多年來的寫作中如影随形。他感到,當他寫下他人的疼痛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便更能了解,為什麼餘華能寫出《活着》《許三觀賣血記》這樣飽含悲憫的作品。在書寫苦難時,他并非抱着高高在上的同情,更不是将苦難作為獵奇的元素放在故事中展覽。他寫苦難,是因為他真正感受到了福貴們、許三觀們的疼痛。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生活重壓下逐漸失去了共情的能力。我們習慣了以冷漠對抗這個越發殘酷的世界,似乎這樣就可以避免受到傷害。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能是以失去柔軟的内心和敏感的觸角,失去為他人、甚至為自己流淚的能力。

幸好,餘華的文字能幫我們找回這些能力,讓這個世界不至于淪為充滿麻木NPC的恐怖故事。

哦,又是潦草小狗拯救世界的一天。

本期薦閱: 

餘華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檢視原圖 252K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關己是常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