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新经典文库

2024-05-27 07:30发布于北京新经典文库官方账号

最近看到的一条印象深刻的评论,来自刚刚上市的增订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读者评论: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这位读者读完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后,被其中细腻的共情与深刻的自省深深触动,而这样的品质在“事不关己是常态”的今天显得尤其珍贵。

这篇文章讲述了余华年轻时为小镇居民打防疫针的工作经历。那时由于条件简陋,针头只能蒸煮消毒后反复使用,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倒钩,拔出时会带出血肉。一开始给工厂的工人们打针时,余华并没有在意,因为工人们全都咬牙忍耐疼痛。等到给幼儿园的孩子们打针时,哭声一片,这让余华“手足无措”,十分内疚。此后每天下班,他都会用磨刀石磨去针头的倒钩,可使用几次后,倒钩又出现了,只得再磨,如此反复,直到手指磨得泛白起泡。

回想起这段往事,余华自问:“为什么我不能在孩子们的哭声之前就感受到工人们的疼痛呢?”他想,假如在打针之前先给自己扎一针,钩出自己的血肉,他就能感受到这份疼痛了。这样的感受令他刻骨铭心,并且在多年来的写作中如影随形。他感到,当他写下他人的疼痛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便更能理解,为什么余华能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饱含悲悯的作品。在书写苦难时,他并非抱着高高在上的同情,更不是将苦难作为猎奇的元素放在故事中展览。他写苦难,是因为他真正感受到了福贵们、许三观们的疼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共情的能力。我们习惯了以冷漠对抗这个越发残酷的世界,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能因此失去柔软的内心和敏感的触角,失去为他人、甚至为自己流泪的能力。

幸好,余华的文字能帮我们找回这些能力,让这个世界不至于沦为充满麻木NPC的恐怖故事。

哦,又是潦草小狗拯救世界的一天。

本期荐阅: 

余华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查看原图 252K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 “感同身受是稀有,事不关己是常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