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宗羲内家拳对太极修炼者的启示:“内”

作者:海天听阁

350年前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首次将流传于四明一代的拳种命名为“内家拳”,内家拳看似与太极拳体系不一,但是,太极、形意、八卦称为内家,三家在形态上都是突出身法、庒法,因此,功夫一定是从人的生理体系出来的。黄宗羲痛《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于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只是管窥其意。

黄宗羲“精击刺”,“善拳法”,清兵南下,抗清事败回余姚,应邀到宁波白云庄讲学。王征南在兵败后回宁波宝幢同岙,隐居乡下,终日锄地拾粪。黄宗羲与王征南结识后,才有“叙其源流”。这说明王征南是有源流传承的。

王征南居宁波宝幢同岙村,后山铁佛寺700多年历史,为王应麟家庙,王征南的拳术到了“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凡搏人皆以其死穴”,说明这个体系与中医体系极为接近,遵循严格的阴阳五行与精气神规律,这既是“内”的机理。也就是说,王的内家拳更注重“内”。有别于后来的各种“拳、械”。“内功”、“内劲”的机理,到了“内反应”的神明,技击的反应完全体现在中医的精气神内在的机制。

1、内功武术阶段——因此,在修炼体系上,内家拳出现了与太极拳几乎完全一致的方法,当然,太极拳的健身基础适合常人,到了后期内家阶段,太极拳更像内家拳,反倒是形意走向“狠辣”,“八卦”走向“搏击”,太极拳的行家开始进入塌腰竖脊,气敛入骨(八卦也如此),开始守住丹田(形意也由此进入内家,否则走向格技),到这个阶段,丹田功夫就是与小脑产生任脉循环,随后开始站桩入定的内劲行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进入内家第一层功夫——七式调和功。太极拳到这里很多人停滞不前,精气不足,养生为重。因此,内家拳选材极为困难。

2、内劲武学阶段——在第二阶段,恰恰就是太极拳高手说得“不着力”的“内力”。内力来自丹田蓄积的功夫,丹田内气逐步上行,沿着两耳侧,脊椎三条线路汇聚到大脑,有人称为“三花聚顶”,五气朝阳,其实就是督脉充盈,身体柔软,内家拳的出中功和五行梅花桩,形成“深、长、细、缓、匀、柔”的呼吸,丹田“腹实胸宽”的状态,要求“主宰于腰”。功夫到了“攻之则所当必靡,守之则无隙可乘”。劲贯四梢”,但是,这个阶段最忌搏击、切忌酒色、甚至需要药物辅助。很多动物都是养着丹田不用,生死关头才会奋力一搏。

“安守待机”,应敌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如《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述:“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殒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这里张松溪用到的一招就是内家拳的“弃物投先”。

但是,民间传承发力方式有定步发力、后前手发力、催步发力、退后一步向前一步发力、活步发力等,再逐渐过渡到行走中随时自如发力,身随意转,应手而击。内家拳训练三个月为一期,一期之内,通过训练,达到腰部以上发力,普通学员可徒手劈开一块红砖。六个月达到膝盖以上发力,可徒手劈开半块红砖。随着功力日强,发力也愈发随心,短距离强爆发,力道雄厚运用自如。(宁波夏门传承)这个地方似乎与形意拳相似。与张松溪记载大相径庭,值得商榷。

3、内修武德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神明,与禅宗接近。这个阶段是“中脉”通,功夫开始天地感应,这个阶段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到家。身体的变化完全自然顺畅,到死也没有功夫退失的反应,甚至可以具有超乎常人的智力。黄宗羲在墓志铭述王征南外表看上去像一个粗人,但做事情很有原则,为人行事低调:“得传之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古传内家拳初学条目载:“学拳要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不可轻泄于人。学拳宜向静处用功,不宜向人前卖弄精巧,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力。”

因此,太极拳今天到了内功修为的层面上,出现了很多外家、外道,内家的传承很难,这是本文一而再再而三,将太极拳和内家拳合论。今天看来,太极拳体系是最接近内家功夫的体系,而且,“太极五式”——五家太极拳流派各自在内家传承都有探索,太极拳要广泛吸收传统文化,创造出我们的国粹的伟大复兴,王征南、黄宗羲所期望的正是这样的传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