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作者:野談曆史

臨邛火井是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它的建立成功,乃是現代大規模開發和利用石油、天然氣的前奏,在世界新能源利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關于臨邛火井的史載,上起漢初,下迄明季,史不絕書。這為臨邛火井的開鑿、延續、發展提供了史證。為此,臨邛火井的曆史真面貌,應包涵兩層意義:

即狹義而言,僅指西漢時于臨邛地區最早開鑿的第一眼火井;就廣義而言,則是自漢至明,“有盛有歇”,盛衰相繼,此起彼伏,且井址分布臨邛甚廣的火井群。北周因地有火井置火井鎮,隋朝升鎮設火井縣。

四川井鹽開發史上,人們在開鑿地下西、氣、油資源過程中,若一并鑿成,大多以獲得其中的一種(主要)資源命名為井名,又以一口并名取代一批井(群)名,并由井名演變成地名,然後,以井名置州、設定、立市,則是一種普通的現象。如,自流井(因地下西水自流出地面而得名),早是四川鹽史上一眼著名的鹽井,至明末天啟年間,“自流古井,原數三百八十眼”(仍以第一口井命名),井名演變成地名,後來以自流井和貢井合稱立市,産生了一座城市,即今四川自貢市。

是以,從一口井發展到井群,然後演變成地名和城鎮,均是以鹽(或氣)并名命名的。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臨邛地區總計開了多少火井,史實無明确的記載。但臨邛火井開發自漢至明曆時1700餘年,可以斷定,其火井數量是不少的。不然,火井怎能連續生産十七八個世紀?臨邛火井實際上是一個井群的總稱,在這個井群中,不僅有單純的氣井,也有氣、水或油、氣兼采的井;不僅有“高焰飛煽于天厘”壓力較高的氣井,也有直接于井口置鍋煮鹽的低壓氣井;不僅有井深“二三丈”的大口淺井,也有井深達“六十丈”更深的井;不僅有舊地“迄今不複燃”的廢井,也有新地後開的新井。

總之,并群廣布于臨邛地區,地理方位,主要分布在臨邛城西南面濮水與火井江流域及蒲江東南一帶。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中國是最早發現天然氣的國家之一。開鑿天然氣井并将天然氣新能源利用于工業生産,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而四川臨邛地區鑿井、采氣、制鹽,又是我國最早的地區,為此,臨邛火井的建立和利用,在我國及世界新能源開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勃興和發展,隻是近百餘年以來的事。但追溯既往我們聰明、勤勞的祖先,在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上,作出了極其光輝的成就。

早在數千年以前,在世界上一些地區,包括中國在内,發現了地下淺層天然氣出露地面。但,地下天然氣資源,通過鑿井、開采及利用,卻是我國最早。從零星地采集至鑿井大量的開發,則是人類認識和利用新能源的重大突破。我國四川臨邛第一批火井建立,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新能源的國家,比西方國家(如英國)利用天然氣要早13個多世紀。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據(晉)張華《博物志》卷九的記載:我們的先民們,将天然氣用于制鹽工業生産“執盆蓋井上煮鹽,得鹽。“并且還懂得了“取井火煮”鹽,比用“家火(即柴薪)煮之,得無幾也”,更有發熱量高,成鹽率多的工業生産價值和經濟價值。宋人劉攽《彭城集》卷一四寫下了“火井煮鹽收倍利,山田種竽勸深耕”的史詩。而西方某些國家的僧侶,則以天然氣當成水不滅的“聖火”來朝拜,愚昧無知。

總之,就世界範圍而言,石油與天然氣大規模的開發,廣泛用于工業、農業、交通業等,乃是現代社會。臨邛火井的開鑿和利用,則是現代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先聲。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臨邛火井建立不是偶然的,而是與社會生産力發展緊密連接配接在一起的。秦滅巴蜀後,為開發巴蜀,首先是開發了川西地區,并逐漸形成了以成都為中心,且與郫縣、臨邛等連成的經濟發展地帶。水利的建設、農業的發展、城市的興建,手工業的興起,商業的繁榮均為全川之冠。秦至漢初,臨邛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為西漢初鹽井(氣井)的開鑿,莫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大量的财源。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其次,北方中原地區打井技術上的傳入,尤其是戰末西蜀“廣都鹽井”等一批井穿鑿成功,直接為臨邛鹽井(氣井)的建立所借鑒和應用,做好了鑿井技術上的準備。

再有,臨邛冶鐵業的興起和發展,鐵工具的使用,又為鹽井(氣井)的開鑿,提供了手段。總之,川西地區(包括臨邛)社會經濟長足的發展,“廣都鹽井”的開鑿成功、鐵工具的使用,為臨邛鹽井(氣井)的開鑿創造了條件。

關于臨邛火井開鑿的時間,雖然學術界有紛争,但是根據多數專家學者傾向性的意見,定在西漢初。即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約67年),曾一次大規模地“穿臨邛、蒲江(當時蒲江屬臨邛轄區)鹽井二十所”,與此同時,鑿成了臨邛火井。四川地下淺層鹵、氣、油常為共生一起,為此,在生産實踐中,除單是純氣井、鹵井及油井外,大多表現為面、氣兼采。“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

故此,當時臨邛和蒲江穿鑿鹽井“二十所”中,不會沒有鹽井鑿到天然氣。同時,據劉敬叔《異苑》(卷四)及任豫《益州記》記載“漢室之隆,則炎赫彌熾”的佐證。為此,臨邛火井開鑿的年代,不大可能在秦代,東漢開鑿最保險,如若定在西漢初(公元前67年前後)大開臨耶鹽井一段時間,則是較為合适的。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西漢初,臨邛火井的建立,大大鼓勵了邛民開鑿鹽并的積極性。并以天然氣照明、煮鹵熬鹽的奇特功能,進而進一步推動了鹽業的興起和發展。秦末臨邛冶鐵業的崛起,鐵工具的使用,為西漢初鹽井和火井的開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井鹽業的勃興,又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城市的興建,商貿的繁榮,經濟的發展,臨邛是以一躍成為四川和西南鹽鐵業的中心。西漢時,臨邛因鹽鐵業發達,專設“有鐵官、鹽官”分管鐵業和鹽業。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随着臨邛地區社會經濟的繁榮,火井漸興,一時名流雲集,觀并詠今,稱奇詫異,名播四海,其知名度大為提高。南北朝蕭梁時,由縣治升設邛州。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郡。唐朝代宗、僖宗及五代前蜀時,曾在臨邛設定過節度使。(北)周隋時期,火井有了重大的發展。于是,北周時,以火井之名專設火井鎮,炀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又改鎮置火井縣,唐、宋均因之。在四川井史上,因有富世鹽井立富世縣(今四川富順縣),或因大公鹽并設大公鎮、公井縣(今自貢市貢井區),或因陵井置陵州(今仁壽縣)等。則均以鑿井煎鹽,給當地緻富、經濟活躍、社會進步,因而,特以井名設鎮、立縣、置州、建市。足見,火井大量的開發,鹽業的繁盛,以此構成臨邛地區的政治和經濟要素,且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促進了臨邛地區的發展和巨變。

臨邛火井:人類曆史上開鑿的第一口天然氣井,堪稱世界之最一、曆史記載中的臨邛火并二、臨邛火井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史上的地位三、關于臨邛火井的建成的年代四、臨邛火井帶來的地區巨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