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吃貨,對糕點的喜歡是毋庸置疑的,而對傳統的中華糕點,更是喜歡之極。有種糕點有個霸氣的名字——定勝糕,

自誕生之日起,它就被賦予了不一樣的寓意,是當時生活在戰亂年代的百姓對和平安定生活的無限向往。
還記得,第一次見定勝糕的時候,是表哥要聯考了,奶奶買來定勝糕,放在鍋裡蒸定勝糕,屋裡米香糖味彌漫,我就墊着腳尖,扒在與頭齊高的竈頭,小臉蛋被熱氣蒸得通紅,好奇這粉紅色的糕到底是什麼味。眼巴巴地等着,深深地咽了一下口水,不停地問奶奶:"什麼時候蒸好呀?""什麼時候能吃呀?"然後我索性搬了個小凳子,坐在竈台旁。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可換來的也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好不容易,熱騰騰的粉嫩嫩的糕出鍋了,
奶奶先給了表哥一塊,說:"吃了定勝糕,聯考一定勝。"然後又将一塊放在碗裡給了我,
說:"囡囡,小心燙啊,吹一吹。"我接過,看着這粉粉的糕,有着絲絲縷縷的香味,顧不得燙,咬了一口,
皮薄餡多,感覺會爆漿,外面的粉皮顆粒比較粗,偏粉,比較松軟又有彈性,甜甜的豆沙混雜着糯米的醇香在我的舌尖流淌,好吃,那美妙的口感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的。看到表哥開始吃第二塊了,我立馬将剩下的定勝糕全塞進嘴裡,砸吧着嘴,又伸手問奶奶讨,奶奶笑着說:"饞佬歐木,吃慢點呀,小心噎着,給你留着的,又沒人來搶你的。"說罷又夾了塊定勝糕到我的碗裡。我傻呵呵地開心笑着又吃了塊,然後撐得午飯都吃不下。
有次去杭州出差的時候,朋友帶我去柒園吃飯,點了些特色菜。随後上來了個九宮格,
朋友說這個是柒園的招牌菜,裡面的點心很多都是杭州的特色,叫我嘗嘗,我看到了個粉嫩嫩的倩影,羞怯地都在一側,于是我就選了這個最搶眼的梅花狀的點心,嘗了口感覺着味道有些熟悉,便問:"這個叫什麼?""定勝糕呀,你們那沒有嗎?"朋友反問我。我說:"有的啊,不過長得不一樣。"朋友笑道:"換了個樣子,你就吃不出來是什麼了啊?有愧于吃貨的名号呀!有白色的五瓣花的定勝糕,
還有樹葉形狀的呢!"
和以前吃的定勝糕相比,吃起來感覺減了些糖,内餡少了些,有些工業化的感覺,不過吃的是情懷,要求不能太高了。突然很懷念長得像榫頭一樣的定勝糕了,就和朋友說了。
朋友就帶我去河坊街,說那有家蔣順發,賣的定勝糕就是我說的那個樣子的。到了那,我看見一個個盒子疊在那,
裡面放着粉嫩嫩的榫頭狀的定勝糕,立馬買了個,
要5元一個,在我印象裡的定勝糕還停留在1元的價格。嘗了口,還是熱乎的定勝糕,松軟清香,入口甜糯又即化,裡面的豆沙餡還流了出來,
嘗上那麼一口就知道這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
這個時間段顧客不多,看着老闆做了會定勝糕,
便和老闆唠起嗑來。老闆介紹說,這定勝糕是杭州的特産,而取名為定勝糕,也是有來曆的。有一種說法在《夢粱錄》中被記載。在北宋的時候,楊家将們出征,百姓就自發地準備了吃的喝的為将士們送行。将士們吃了一種糕點後,感覺美味異常,這即可就酒又可果腹,便問這個糕叫什麼,百姓們希望楊家将們可以旗開得勝,就說它叫定勝糕。楊家将們聽後士氣大增,滿懷信心出戰去了,然後果然大勝。宋朝南遷後,定勝糕也跟着傳到了杭州。
還有一種傳言,據老一輩的講,在唐代,官府規定市面上的糕點要計量,一升籮米做十個,約合一兩一個,叫做"定升糕"。然後為了讨吉利,也讨官員歡心,将糕點做成梅花、五星等形狀的,取名為"鼎盛糕"。到了明朝,戰事越來越多,老百姓将"鼎盛糕"給将士們作幹糧,就取名為"定勝糕",雖然音調沒變,但含義是在不斷改變的。
我問老闆,這粉紅色的是加了可食用色素嗎?
老闆說:"不是的,這是加了紅曲米粉,做糕的關鍵是溫水的分量,水多了,糕粉就太濕了,容易粘成塊,水要是少了,這糕粉就成沙了。"我又問"那怎麼知道糕粉不幹不濕,剛剛好呢?""最理想的狀态就是把糕粉攤在掌心,聚則成團,搖則松散,這樣的比例是最好的。"原來糕粉的皮做起來那麼麻煩呀。
吃着這傳世千年的定勝糕,細如流沙的豆沙餡一直甜到了心裡。
編輯:betty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