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史之明朝江山再造者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繼他爹後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裡搶到皇位。建文三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改元“永樂”。

永樂年初,朱棣為鞏固皇位,恢複建文帝時期各藩王封号,開始設定内閣,填補廢除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寵信宦官,恢複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設定鎮守内臣和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朱棣興起于北平,是以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立足北方,與此同時,争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号。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北京紫禁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

靖難之役後,淮北平原一帶雜草塞道,生産受到了嚴重破壞,大批農民流離失所。朱棣着手恢複民生,下令華北平原各州縣受災的人民,免去三年差稅。對準備移民的人民,令他們各還原籍複業,需要的種子牛具,令官府給付。朱棣一再勸民于田畝,千方百計地招撫流民複業。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成祖對戶部臣說,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離鄉,已經複業的,地方官要厚加撫恤,“未複業者,悉心招撫。新墾田地,停征其稅”。朱棣的做法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間,使殘破的農業生産迅速得到恢複。由于連年戰争的影響,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蕪,無人耕種。為了使農民和土地相結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開發,朱棣也在全國範圍内進行大規模移民。朱棣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随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下令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在朝廷方面,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内閣制度的雛形。永樂三年(1405年),由鄭和擔任使團正使,開始了一次海上遠航活動,這就是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編篡《永樂大典》,于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并賜名《永樂大典》。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群組織基礎,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四年(1406)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南征北戰,北至瓦剌和鞑靼,南至山東、河南。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