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继他爹后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到皇位。建文三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改元“永乐”。
永乐年初,朱棣为巩固皇位,恢复建文帝时期各藩王封号,开始设置内阁,填补废除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宠信宦官,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朱棣兴起于北平,所以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立足北方,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北京紫禁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后,淮北平原一带杂草塞道,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朱棣着手恢复民生,下令华北平原各州县受灾的人民,免去三年差税。对准备移民的人民,令他们各还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令官府给付。朱棣一再劝民于田亩,千方百计地招抚流民复业。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成祖对户部臣说,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朱棣的做法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间,使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为了使农民和土地相结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朱棣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移民。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下令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在朝廷方面,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三年(1405年),由郑和担任使团正使,开始了一次海上远航活动,这就是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编篡《永乐大典》,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四年(1406)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南征北战,北至瓦剌和鞑靼,南至山东、河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