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讀者來信,把我大批特批了一頓。為什麼了?因為我近日寫明朝的文章太多了。他說明朝的皇帝那麼變态,明朝的後宮那麼淫亂,明朝究竟有什麼好的呢?你為什麼不寫寫宋朝了?你看在宋朝,讀書人的待遇多好!
看了這位讀者的批評,我也深刻地作了一番自我檢讨:我是不是把明朝寫地太好?于是我立刻把最近幾天發表的文章又認真地審閱了一遍。我發現,我并沒有把明朝寫地多好,也沒有把明朝寫地多壞,我隻是在寫我自己對文學和曆史的一些個人見解罷了。
可是,當我認真向這位讀者做了一番解釋後,他依舊不依不饒地指責和批評,甚至口出惡言,到最後我隻能選擇沉默。現代社會,人人平等,處處民主,一個普通人想要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獨立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是在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曆史上,為了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可以說不計其數。

衆所周知,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讀書人都是極受尊敬的。一些帝王還為此制定了法律,明文規定不能對文人士大夫用極刑。可是,明朝初年,卻有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被最高統治者處以極刑——腰斬。這個詩人就是高啟。
高啟,字季迪,晚号槎軒,江蘇蘇州人。他生性狂放不羁,耿介傲岸,蔑視王權。在入明以前,他寫了很多表達自己高潔品性的詩作,如《青丘子歌》“蹑屩厭遠遊,荷鋤懶躬耕。有劍任羞澀,有書任縱橫。不肯折腰為五鬥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全然一派陶淵明式的清高和李白式的灑脫。
元末,生靈塗炭,政治黑暗,高啟有感于世道渾濁,于是毅然選擇隐居青丘。此時的高啟,雖身在江湖,卻心系百姓。他在《曉起春望》中說:居閑厭寂寞,從仕愁羁束“。是以,當明初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以“修元史”為名,請隐居山林的文人大家出山為國效力時,高啟對新潮是充滿希望的。
他躊躇滿志,奔赴南京。途中,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高啟寫道:英雄乘實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聖人起來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然而到了帝都南京之後,他才發現一切都是他想當然。
在任職不到一年的時間,很多文人和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殘忍屠戮;慢慢地,高啟意識到朱元璋任用他并不是真心欣賞他的才能,而是為了籠絡文人,以鞏固自己的皇權罷了。這對生性孤傲的高啟來說,簡直就是對人格的極侮辱。
在他眼中,保持個人精神的獨立遠比為帝王盡忠要重要得多。如果讓他在兩者之間作已一個選擇,他當然會選擇前者。哪怕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于是,在做了不到一年戶部侍郎後,高啟就堅決辭官回鄉隐居了。在高啟心中,高高在上的帝王并不可怕。因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對他而言,可怕的是什麼呢?是失去個人精神的獨立和自由。
有關封建宮廷内闱淫亂的宮詞,曆來都是文人們刻意回避的話題。可高啟卻在自己任職新潮期間,創作了一首詩尖銳地揭露出明朝宮廷裡的淫亂現象。雖然整首詩含蓄婉轉,點到為止,但确實膽大之極。
這首詩就是《宮女圖》:”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一位宮妃侍宴大醉,被女仆攙扶着回宮。小狗隔着花叢朝人影空吠,然而,夜深人靜,宮禁深嚴,這麼晚了有誰會入宮禁呢?小狗隔花而吠的影,看似扶醉歸來的宮妃的影,實際上是另有一個人的身影。末句的疑問号點明另有他人。是以,這首詩寫的就是後妃私通之事。
傳聞,明太祖朱元璋看到這首詩後大怒,憤恨不已。隻是礙于高啟的名聲,沒有立刻将其治罪。然而,朱元璋怎麼可誰放過高啟了?他隻是在等待一個機會。然而,對于高啟來說,豺狼一樣的君王,他何曾懼怕過?
高啟辭官回鄉後,靠授徒自給,日子平靜充實。如果不是一個叫魏觀的人來訪,或許高啟的人生就會這樣甯靜地過下去。可是命運總愛開玩笑,誰也未曾料到,這個人的到來竟給他遭來殺身之禍。
這個魏觀是高啟曾任職翰林院時的同僚,素來仰慕高啟,是高啟的忠實粉絲。高啟雖然孤傲,但對朋友卻還是真誠熱情的。這次,魏觀又恰好調任蘇州知府,一來二去,兩人的交往漸漸頻繁,慢慢就成了朋友。
一天,這個魏觀要重修府衙,想把府衙遷回舊址:張士誠的王宮。對此,高啟隐約感覺不太合适,是以勸告了魏觀很多次讓他重選位址。然而這個魏觀固執己見,并沒有聽從高啟的建議。等府衙修建完成後,魏觀還特地請高啟寫一篇賀文以示紀念。
一開始,高啟是非常不情願的。因為他雖然無懼政治上的迫害,但也不願意輕易以身犯險,給人落下口實。無奈,高啟生性純良,最後礙于情面還是答應了。這篇賀文就是《郡治上梁文》。然而,誰也想不到,就是這篇文章把高啟送上了斷頭台。
在民間,新房落成,朋友親人寫文慶賀,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錯就錯在這個魏觀不該把新府衙修在張士誠的王宮舊址上。這個張士誠在元末群雄并起時,曾是朱元璋争奪天下的死敵,後被朱元璋所滅。在他的王宮舊址上修建府衙,不是受人以柄嗎?果然,新府衙落成後不久,魏觀就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裡。
新朝初定,百廢待興。為了迅速鞏固新政權,身為開創者的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高壓政策,大肆誅殺開國大臣和著名文人。作為帝王,他更是生性多疑,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的無限聯想。然而他派來的欽差大臣調查了很久也沒有查出什麼是以然來。
為了向生性猜疑的朱元璋交差,這個欽差隻好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即使是雞蛋也要挑出一根骨頭來。就在這時,這個魏觀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錯了,明知欽差來者不善,卻還要往槍口上撞,竟然帶着欽差去看府衙落成儀式上的碑文,這篇碑文就是高啟寫的《郡治上梁文》。
這一看,壞事了。欽差在碑文中發現了“龍蟠虎踞”四個字,便立馬上報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一看,暴怒不已:好呀,你不僅把府衙修在賊人張士誠的王宮舊址上,你還說這裡是“龍蟠虎踞”之地。難道你是在說張士誠才是真正的帝王之象嗎?
此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提起來了高啟的那首《宮女詩》,于是雷霆大怒的朱元璋二話不說就下旨把高啟關進大牢,不久就判了腰斬。可憐,一個有這梅花一般品性的的詩人因為一個友人的愚蠢竟以這樣慘烈的方式失去了生命。真是令人痛惜!
高啟一生,孤傲不羁,從來不把什麼權貴高官放在眼裡。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他也無所畏懼。然而,越是有才華的人,在對人處事上反而越謙和真誠。可是,也正是這份謙和真誠讓他被友人的愚蠢連累,枉送了性命。
是以,在這裡,高啟最想告誡大家的就是:交友需謹慎,愚蠢害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