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梅花九首》麗句賞讀: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绡帳護春溫。詩随十裡尋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飛去隻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明朝高啟《梅花九首》其四
這組《梅花九首》應該是高啟在34歲從翰林編修上放還之後,到39歲被朱元璋誅殺的四年間的作品。32歲的高啟應征赴朱明王朝編修元史,和16歲時應征去張士誠饒介幕府的态度不同,他當時年輕,也不大看好張士誠的政權,是以推遲再三。16歲到23歲,他最青春旺盛的華年供職饒介幕府,年輕有為,聲名遠播。但是23歲那年,他忽然辭去幕府職位,和嶽丈妻子隐居青丘,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或者他在一大堆宿儒之間倍感孤獨,又或者知道自己不适合從政?
随着張士誠政權的倒台,他曾經的上司饒介被押往解至南京伏誅,高啟是否幸運于自己沒有跟随張士誠太久,還是為自己的上司可惜?

朱元璋定鼎大明王朝,都城在南京。開張第一年,就廢除了科舉制度,專門從民間征招人才,而高啟等曾經在張士誠政權中工作的文人,都在征招之列。這看起來很不錯,但是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各個州縣官員不能自行聘請幕僚。大量的文人失業,隻能通過朱元璋的考核進入官僚體系,獲得前程和飯碗。
32歲的高啟為什麼應征?從他的年齡來看,或者是想有點作為,但是從他匆匆兩年就急于返鄉,可以看到這次征辟,實際是帶有強迫性質。新朝開始,這些舊政權挂過名字的人,肯定要表個态,避免落到饒介的下場。實際高啟是敏感的。有人說殺高啟,是朱元璋斬殺文人要求服從皇權的開端,但是在高啟之前,饒介的死足以殺雞駭猴。
高啟是抱着觀望的态度,也無法拒絕的應征了,或者他的願望是落選,或者擔任不重要的職位和職責。但是他的才氣和年齡讓人側目。而且高啟瘦長秀美,長相俊朗。
朱元璋對這個32歲的年輕人抱着希望,不但讓他主修元史,還将皇子們的教育托付給他。兩年之後,元史修撰完成,朱元璋委任戶部侍郎的重任,但高啟堅決拒絕了,他說自己年少未習理财,不能擔當重任。這或者有一半是實話,有一半是真誠的不想幹。
他當年不看好張士誠,他也未必看好朱元璋,熟讀曆史的人,總會有一種願意跳開曆史做客觀觀察者的清醒感。高啟有不符合年齡的早熟和憂郁,況且兩年多的宮闱經曆,也感到了伴君如虎的壓迫感。這兩年,他的工作無可挑剔,但是誰又知道,他内心的脆弱和牽挂?
父母早亡的他分外有種對家庭的依戀,他的妻子已經為他生下三女一子,青丘的産業足以讓他們過上幸福平安的日子。亂世後的人分外看重家庭的守護和溫馨。
朱元璋看着這個年輕人如此輕易的辜負了自己的期望和重托,他感覺不可思議。但是仍舊重金酬謝了高啟。高啟歸心似箭,無官一身輕,奔赴了他的故鄉家園。
高啟有着朱元璋的賞金,還有青丘的産業,他開館授徒,教授學生,歌頌大明王朝富庶安康,當然也有閑暇,踏遍這裡山山水水。他愛着故鄉梅花,愛着天下的梅花,這是亂世趟過的人一種深刻的情懷。此時他是時光和歲月的勝利者,詩情滿滿,也有着内心的滿足和些微的得意。
他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确的,提前退出了張士誠的幕府,免于了政權倒台的屠戮,想辦法退出了朱元璋的官場,有多少人亂世完身?他以為自己這樣的低調會讓幸福長久一點,畢竟曾經是孤兒的他更在意人間樸素的安穩和幸福。他愛着妻子燈下給他補衣裳,他愛着孩子們在他身邊。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巨大才名背後,是對安穩生活的由衷渴慕。那是他從小就缺失的,他要用一生握住。
這幾年,他的心情是旖旎的,他對梅花情有獨鐘,因為那是亂世之花。如何不是他自己。
是因為自己有過艱苦寒冷,是以分外喜歡梅花的寒冷開放吧。
這是又一次山中訪梅。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绡帳護春溫。”
那山中的白梅盛放,在煙雨中,處處清麗,花朵繁茂卻花枝蕭疏,遠看像一籠淡淡透明的煙紗。高啟是真的上山看梅,且看到的是江南常見的白色江梅,他對這種花的喜愛明顯勝過了用于觀賞的粉色紅色梅花。因為這種江梅,更加清麗耐寒,靠着自己的生命力存活。
隻是這樣的梅花,經受着風雨的洗禮,在這晚冬時節,先行開花,誰能夠保護這些美麗的梅花,在寒冷的夜晚,給它們一個帳篷?它們自己的花開就是自己的帳篷,可敬可憐。
這明顯是含着他自己身世的凄楚和人生過往的疼痛。
是以他才願意走十裡的山路,在半夜去探訪寒夜梅花。
高啟愛梅花,雪滿山中高士卧,是寫的雪中遒勁的梅花幹,月明林下美人來,是寫的雪夜月光下梅花的樣子和香氣。
“詩随十裡尋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深更半夜,又不是唐宋時代流行的踏雪狂歡,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和開始,賞梅活動會讓位生存,但是高啟為什麼這種鐘愛半夜去看梅,這裡肯定是有關于他生存的故事和經曆的。
是從小父母雙亡的孤寂感,還是在張士誠政權中年輕卻又處在無處不在的壓抑狀态,還是别有情事,已經不可了解。但是我相信,他最煩悶的時候,必定會看梅花,因為那種冰冷而芬芳的感覺可以讓他安定,找到一種自我。
高啟之是以被朱元璋忌憚,大約朱元璋也看到了這個年輕人身上的隐忍,隻是他不清楚,這種力量會怎麼爆發,而心生恐懼吧。
而對于高啟來講,手裡抓住最冷的雪,看到最傲然的梅花,才可以平息他尚年輕的心火。
這個以磨砺自己保全家庭的男子,身上正是有一種旺盛的元氣,才讓朱元璋所猜忌吧。
高啟的詩作有一種渾然清朗的仙氣,如果你不細想他是夜晚走十裡山路,你簡直懷疑他是李白附體。我有理由相信高啟身體不錯,相貌年輕俊朗,這應該也是朱元璋所疑心的地方。他不能夠想象這個年輕人的未來,就此躺平。何況此人曾經深入宮闱,教授皇子,不為我用,難道我等着給自己留下隐患?
人生之長,有很多變數。李白受知于唐玄宗,卻在晚年協助永王李璘叛亂。
高啟當然沒有想那麼多,他隻是活在了最潇灑幸福的當下,卻不知道自己為才所累,命運已經注定。
”飛去隻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此時的高啟在梅花身上,開如仙雲,落如玉屑。他和李白一樣,有着空山寂寥的仙意。大家都正寒夜安眠了。高啟繼續走十裡山路,回家睡覺。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明朝高啟《梅花九首》其四
在這一首,自然高啟就是梅花了。
這是山中的白梅,綠野仙蹤。那雲霧為屏風,那雪做宮殿,藏在深山裡的梅花,隔絕了世上的道路,不再有人打攪它。
但是它保持最天然的敏感敏醒,當春風沒有來臨的時候,梅花最早感受到了陽氣的變化,枝頭會開出小花,當明月來臨時,那花朵潔白融化在月光下,清美華麗,和光閃爍,若有若無。
高啟聰慧敏感,以梅花自比,遠離塵嚣,卻又洞察先機,他有學者的自負,道家的玄美,還是我總結的那句話,他願意站在曆史和時光的邊緣,去看待正在發生的曆史,具有睿智的學者氣質。
說梅花像清麗的佳人和竹子為鄰,這是化用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說的是品格高尚堅貞的美女被遺棄卻自守的美。
說梅花像沒有朝廷官職的布衣宰相,穿着白衣裳,一樹花開,足以引領春天。
這兩句詩是對梅花的高度贊美,它身居山林,卻提前預春,白衣卿相,統領春天。
這不能不說高啟此時内心的小有得意。這固然是說梅花,如何不是說自己,布衣而有宰相之才,甘願隐居山林。
在這樣的地方,梅花你不要埋怨命運,你想一想,如果你長在貴族園林裡,早已經王朝代謝,人事更疊,梅花不存,你還能這樣全身在山野裡,自在花開嗎?
這是高啟的自白。
他不信任朱元璋,自己的确有才,不願意出山,是因為懼怕玉石俱焚的下場。他的退隐,的确是在逃避。他很清醒自己在做什麼。
都說朱元璋不識字,那是謠傳,他的确讀書很晚,但是閱曆和聰明,遠過常人。
我不知道朱元璋看到這首梅花沒有。以朱元璋的霸氣,我相信他看到這首詩,明白了高啟不合作的态度。高啟自诩白衣丞相,洞察天機,卻質疑朱元璋政權的長久性,且一心自保,充滿傲氣。
朱元璋甯可錯殺三千,也不願意留着高啟了。
高啟的錯誤就是太有才華,太醒目,如果第二次不被征辟,不是深入了朱元璋的宮闱,和皇子有過交集,他就是狂寫一百個布衣丞相,也沒有誰過分聯系。他的悲劇就在于遇到一個疑心深重的朱元璋。他的求退都成為了過錯。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朱元璋殺了高啟。
高啟的悲劇,是元末明初所有文人的悲劇,他們進退艱難,輾轉亂世。
一樹最美的大明梅花,藏在深山鄉野,也被朱元璋親自砍伐。
流連于家鄉山水梅花的高啟,如果說有過幸福,也是這最後的四年,寫下了文學詩歌史上最美的梅花組詩《梅花九首》。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