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高啟梅花三首:一床詩思繞梅花,夢魂中夜不離家

高啟《梅花九首》被認為明清兩代寫梅花之冠,其中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更是寫出梅魂,幾百年來,照眼驚豔,讓人歎絕。

今天我不解讀高啟的《梅花九首》,因為那是專門為梅花而寫,可能有逞才的嫌疑,我從高啟另外的有關梅花的詩裡,看看他對梅花真實的态度,因為那樣更接近生活和自然狀态中的他。

”孤舟山水雪晴時,看到梅花幾萬枝。

東崦題詩西崦醉,等閑忘卻故人期。 “元末明初 · 高啟《王七招飲餘遊紫藤塢值雪失期》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高啟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家境富庶,但是從小父母雙亡。也正是這樣的人生狀态,可以想見他的祖父母是多麼疼愛他,這讓他從小就戀故土親人。

相對平靜優渥的環境,激發了高啟讀書的天分,讀書過目成誦,精通曆史,嗜好詩歌。在元朝末年的江蘇,文風蓊郁,雖然科舉考試這些和學子無緣,但是大家結社交友,高啟卓然有名。

張士誠盤踞吳地時,用武裝保護這裡的人民,受到當地人們的愛戴,蘇州少有亂世兵災的沖擊,而張士誠稱王之後,也努力想打造一個富庶太平穩定的地區,鞏固政權,于是禮賢下士,招徕名流。而高啟并非主動投靠,但是他少年聲名在當地上層流傳,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數次誠心邀請,年僅十六歲的高啟,作為少年英才,延為幕僚。

那麼對于很多人都努力想進去的張士誠幕府,為什麼高啟是這樣一種倨傲遲緩的态度呢?

這倒不是他真的倨傲。而是他家庭特殊,父母早逝,需要他贍養祖父母,另外知曉曆史的他,也懂得張士誠政權的不确定性,是以想必是和家人再三商定才決定出來。

這個少年以其深厚的曆史知識,卓然清新俊朗的文風,以及少年本身所具有的銳氣,很快在張士誠幕府中知名。至于他具體做過什麼,現在無法考證。一個新興的政權,總可以讓年輕人發揮才幹吧。幹了七年之後,高啟23歲,辭去了幕府工作,結婚,和妻子隐居生活在青丘。

或者他是看到了張士誠政權的總總弊端,又或者看不慣張士誠降元,又或者是一個不穩定政權裡内部的傾軋。總之23歲,他成家了,離開了官場。

但這次經曆,也成為他日後悲劇的一個起源。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朱元璋定鼎之後,既往不咎,反而招徕名士大儒入朝為官。高啟紙上有名。等到朱元璋看到這個早已經有名氣的高啟時,才發現他年僅32歲,少年英才,授翰林院編修,而且将他作為幾個皇子的老師,教授學問。

隻是在兩年之後高啟編修完了元史,朱元璋準備重用時,高啟卻提出回鄉。這讓朱元璋深感不解和不安。

高啟回鄉是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的,他是真的想和家人做平淡逍遙的日子,這個富庶鄉紳地主家庭出來的年輕人,因為父母早逝,他特别眷戀親人和人間親情,也因為出身,對張士誠以及朱元璋那種新朝霹靂雷霆的作風還真不适應。又或者他不願意久在官場,遭緻殺身之禍。

這是高啟的敏感和睿智。

但也正是這種壯年求退,讓朱元璋起了疑心。這樣的高位和信任,你不接受,難道還有更好的?

聯想到高啟曾經是張士誠重要的骨幹幕僚,朱元璋其實早已經埋下殺心。

五年之後,朱元璋借故腰斬高啟,這樣一位天才的詩人,隕落。

我來尋找高啟的詩,也是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何以朱元璋不容?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孤舟山水雪晴時,看到梅花幾萬枝。“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朋友王七要他去紫藤塢喝酒,但是那天正好下大雪,路上雪阻,是以沒有及時趕到。

這裡可以看到高啟的灑脫,他是坐船去赴約,而且是雪後,隻是沒有想到雪還沒有化,小船和他滞留在半路。既然無法及時趕到,那麼也就在外由外,正好一路上是江南梅花冒雪開花的季節,那麼停停走走,失了故人朋友的約,卻正遇到梅雪交映的美。

古代梅花詩文中,唐朝李商隐寫過最大氣的詩”雪中梅下誰與期,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時。“

顯然高啟看到眼前萬樹梅雪,心境快然,聯想到李商隐的詩,也頗為應景。

因為他同樣是在船上,是要赴朋友的聚會,隻是雪大了,不能應期而至。

他倒不是說,雪大不能及時趕到,卻說,這梅雪萬支的梅花,讓他流連,是梅雪之浩美,讓他誤了行程。

我在東邊的山上看到梅花,于是寫詩,我在西邊的山坡看到梅花,與梅同醉,抱歉抱歉,這逗留期間,忘記了朋友還等着我呢。

這首詩寫得明麗俏皮。但是也是他的真心。心中有梅,才會看到梅花流連忘返,如果僅僅隻是大雪阻船,他大可以打道回府。而他偏偏,在梅花雪中,踏遍東西的山坡,一個人樂此不疲的遊玩買醉。

他是真的喜歡梅花。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陌頭一樹帶風沙,零落寒香日欲斜。

車馬紛紛誰暇看,當年隻合種山家。“元末明初 · 高啟《陌上見梅 》

在道路的一邊,高啟看到盛開零落的一樹大梅花。

它站在風沙當中,花瓣飄零,而正是黃昏日落時候,那樹花孤獨凄美,伸向藍天的樹枝上,是星星點點的繁花,如果你不朝下看,還以為是在哪處園林。因為梅花樹冠自帶清絕之氣。

視線下行,卻原來是交通要道,下面車水馬龍。

這種情形在當代城市中也多見,人們車水馬龍在花樹下,有着各自人生的奔波,花在,隻一眼知道在就行,但是沒有誰刻意停下車馬,那樣也影響交通。

但是高啟卻獨有感慨。他說,這麼美麗美好的花朵,有誰真正去觀賞它呢,要是知道這城市人多,且都不關于它,當初還不如種在山林中,天風自在,沒有污染,山水相伴,也不寂寞。

這首詩很可能是高啟在朱元璋時期,做翰林和皇子師時所作。

京城的繁華富貴不适合梅花,也不适合他。

他在這裡感受到的是無窮的壓力和孤獨。

高啟的底氣不是來源他的才華,而是來源在蘇州他有田園和家。他不必像很多年輕人是為了生存和前途,拼命往仕途中擠。在其他的人還在為生活未來在都市鑽營打拼時,高啟想到的,卻是回家。

隻是他如此的成熟和早慧,不但朱元璋無法了解,其實很多做上司做上司的人也無法了解另類思想的年輕下屬,你這麼年輕,就想躺平?

但是高啟是真不适應這樣的官僚生活。這是他的出生決定的,在熱火朝天的新朝朱元璋認為他可疑,實在是正常,他不是高啟,他是武力征服的王者,高啟的落寞和求退,自然讓他不滿。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一床詩思繞梅花,月堕西窗欲起鴉。

可是年來無遠志,夢魂中夜不離家。“元末明初 · 高啟《十二月十七日夜偶成 》

又到了一年将盡的歲尾,高啟在京城,更确切地說,他的住所在皇宮皇子附近不遠。宮廷重地,他是不多的可以接觸到宮闱的人,但是他并不開心。

30多歲的他,在家鄉有土地田産,有妻子兒女,有自在的梅花成片。

在這裡,就算是有梅花,但是也不多,何況出入謹慎,宮闱森嚴。熱鬧也是别人的熱鬧吧。關于新朝,關于皇家,不關于他。

他在孤寂沉悶的夜晚,想着家鄉的梅花,家鄉的親人,他之是以不睡,很大原因,是他背負教育皇子的職責。在皇宮做老師,總不能遲到吧。

但是這裡的情形更讓他思念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自己到處可以看到的家鄉梅花。

帝都雖好,何似家園。

如果高啟是中年人,這個很容易了解。隻是他此時才30多歲,如此深重的思鄉情懷,來自他從小父母亡故,對感情和親人的那種比普通人更多的眷戀。

高啟梅花三首:看到梅花幾萬枝,等閑忘卻故人期

是以當他向朱元璋提出回鄉的時候,站在高啟的角度,已經歸心似箭,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高啟是如此不堪信任。他難道還另有打算不成?

高啟因為是皇子老師,朱元璋給了很大一筆賞金。

拿着朱元璋給的重金,高啟有解脫之感,在故鄉度過了逍遙自在的五年。

他熱愛梅花,熱愛鄉土,是真誠地不願意做官。當然他也沒有打算給朱元璋找麻煩,無事和幾個朋友談談詩,安享太平。他的詩風俊朗清新,很符合明朝初年萬象更新的那種氣質。

但是這個不被朱元璋了解的年輕人,成為了朱元璋的一根刺。

高啟不肯做官,不意味着他永遠不肯。因為他實在有才,何以如此收斂?是懷念故主還是另有抱負?

五年之後,高啟難卻地方官盛情,寫了一篇官署重建時所需要的《上梁文》,而這位地方官正是張士誠舊部。

朱元璋聽聞,下令腰斬高啟,親自監斬。

高啟冤不冤呢?肯定是冤,且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大損失,英年如此悲慘,有多少美文随魂而散,無有繼續。

但是站在朱元璋角度,那是殺雞儆猴,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哪裡有那麼多的理由。皇權成為了明朝讀書人頭上的一把利刃,心中的枷鎖,再也沒有能寫出高啟那種灑脫充滿個人靈性的梅花詩詞來。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