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熨鬥”
熨鬥是一種用熱熨燙起皺的衣服和布料的工具。
在現代,熨鬥是一種常見的家用電器,用來熨燙衣服。如今,根據不同的設計,熨鬥有多種類型。
然而,在古代,熨鬥最初是用石頭、陶器、銅和鐵片制成的,在火上加熱,然後壓在衣服上,使它們變平。

“熨鬥”名稱的由來
關于“熨鬥”名的由來,古漢語有兩種解釋。一是取北鬥之意,二是熨鬥的形狀很像古代炊具“鬥”。據考證,中國古代的鐵比西方的電熨鬥早于1880年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鐵的國家。
鐵杆的發展曆程
商代
最早的鐵器原型出現在商代,當時用作刑具,專門用來燒犯人的皮膚。直到秦末漢初,它的功能都形成在熨燙衣服上,并一直流傳至今。
西漢時期出現的鐵器物。漢代的鐵器多為青銅制,圓腹寬口緣。有長柄,有的飾有龍紋。熨燙前,将燃燒的木炭放入熨鬥中,利用金屬的熱量和重量,将皺紋或美麗的皺紋熨平。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熨鬥盛行。《十說心語素惠》記載了母子一起用熨鬥的故事。還配備了熨鬥,可見熨鬥此時已經成為基本的家用電器。
隋唐
唐代是熨燙在中國非常流行的時期。由于當時絲織業非常發達,人民富裕,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注意打扮。是以,從君主到平民百姓,用熨鬥熨燙衣服是相當普遍的。
下圖是唐代婦女熨的衣服。 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鐵的具體用途:畫卷中,有兩個女人雙手握着絲綢的一端,另一個女人,在熨燙衣服。左手拿着絲綢的中間一端,右手拿着熨鬥,在布料和絲綢上來回熨燙。
宋代的熨鬥比隋唐的更廣泛,其形狀也發生了變化:一般為空心短柄,插入木柄,以免熨燙時熨燙。炭火的配套盆也更高更深。它的形狀并不完全是圓形的,但有些是桶形的。碗周圍印有許多精美的圖案。它不僅用于熨燙衣服和絲綢,還用于熏香、燙紙、保護書籍和飲酒。
熏香:宋代發明了熨鬥與熏制籠具的組合。在熨燙衣服的褶皺的同時,他們還用香來給衣服帶來香味。
燙紙護書:宋代的一些熨鬥具有燙書、壓紙的功能。
飲用:宋代的一些小熨鬥也可以用來飲用。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熨鬥沿用宋元,但将靠近柄部的口緣擡高,以防火掉。有的鐵器上裝飾有幸福長壽的圖案,不僅實用但也有觀賞性。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熨鬥由碗口形變為三角形,密不透風。這時出現了陶瓷熨鬥、酒精熨鬥、熱水熨鬥等。
現代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熨鬥形狀是西方人發明的,但西方人使用鐵的時間比中國晚得多。直到16世紀左右,荷蘭裁縫才開始使用空心箱型熨鬥。他們把熾熱的鐵闆從後門放入熨鬥中取暖,比中國晚了16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