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吃太胖哦,會被吃掉的。”千尋對着已經變成了豬的爸媽,含淚說出這句警告。這句台詞如今在短視訊平台上十分流行,變成一句朋友間互相調侃的流行梗。
這段情節出自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經典代表作《千與千尋》。2001年,本已宣布隐退的宮崎駿帶着《千與千尋》回歸,該作品立刻拿下日本電影總票房第一,後來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讓這個戴着眼鏡的可愛老頭成為繼黑澤明之後日本的又一奧斯卡獎獲得者。
20載光陰過去,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在宮崎駿的森林、城堡及其背後廣闊的童話世界中快樂地長大。當人們踏入社會以後,童真的時光不再,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擾撲面湧來,但大家總能在某個時刻,被跌入龍貓肚子的那份柔軟治愈,忍不住想起那棟妙趣橫生、有着愛與成長的湯屋。
森林裡的漫畫家
如果用一種顔色來形容宮崎駿筆下的動畫世界,那一定是綠色。
在宮崎駿的電影裡,太多的故事都發生在森林、草原、鄉野上。《龍貓》裡,孩子們跟着爸爸從城市搬到鄉下,穿過郁郁蔥蔥的叢林邂逅了龍貓;《幽靈公主》中,一場圍繞拯救森林的戰鬥打響,山獸神守護的原始森林令人印象深刻;在《千與千尋》的開篇,千尋一家人在樹林掩映中,發現了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神秘通道……
《龍貓》
參天的樹木、旺盛的綠植、滿目的綠意,這些都是宮崎駿最鐘愛的元素,同時也是他童年時期最難忘的記憶。
自小個性安靜的宮崎駿,最喜歡到樹林中探索,觀察自然中的一切。但他的童年時光,卻還伴随着二戰尾聲的陰霾。1945年,宮崎駿一家生活的宇都宮市遭遇了空襲,原本甯靜的城市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
在舉家逃亡的路上,不滅的火海、被黑煙籠罩的天空、恐怖的爆炸聲,都給年僅4歲的宮崎駿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對戰争的排斥和厭惡,使宮崎駿在日後作品中透露出強烈的反戰情緒。《天空之城》中,人與機器兵之間的戰争讓整座城堡陷入熊熊烈火;《風之谷》裡,入侵的外來者打碎了原本的平和,差點毀滅甯靜的家園—這些故事都蘊含着宮崎駿幼年的亂世記憶,以及他對戰争的反思。
在宮崎駿小時候,母親總是纏綿病榻,一家人也為了治病而不斷搬家。《龍貓》的故事情節,就是宮崎駿那段童年時光的寫照。對于還渴望家人關愛的小孩而言,那樣的現實早早帶來的隻有失去親人的憂懼。
《天空之城》
而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宮崎駿度過了9年。也難怪他日後會創造出龍貓這樣溫暖的陪伴物,來給動畫裡有着同樣擔憂的姐妹帶去一絲慰藉。
日後,宮崎駿又搬到大城市裡。雖然沒有了兒時與大自然的親近,但他安靜的生活中開始多了漫畫書、卡通片和電影。他擁有了另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開始嘗試構思漫畫的畫面。
在他的紙上,天空的浮雲悠然飄過,樹林間的小鳥惬意飛翔,鄉間小路上的花朵爛漫……宮崎駿多彩的動畫世界,慢慢從那個豐盈的自然世界中生長起來了。
迎面撞上柔軟肚子
1963年,22歲的宮崎駿大學畢業,進入東映公司擔任動畫師一職。開始的幾年,雖然宮崎駿在業内默默無聞,但他汲取了動畫行業的豐富經驗。
在《風之谷》一炮而紅之前,宮崎駿的職業生涯并不算順遂。1984年3月,劇場版《風之谷》公映,立刻震驚了電影界,也掀起了觀影熱潮。在當時動畫作品品質參差不齊的行業環境中,《風之谷》成為高品質動畫的标杆。
《風之谷》
精品動畫從此開始成為潮流。這一年,宮崎駿已經43歲了,但屬于他的動畫時代才剛剛開始。
1985年,承載着宮崎駿動畫夢想的吉蔔力工作室誕生。這也是全球動畫愛好者的夢想之地,在此後的幾十年間留下了一系列經典佳作。在這裡誕生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空之城》。
關于《天空之城》,宮崎駿想要制作的是一部少年英雄為了夢想不斷拼搏的冒險奇旅。但比起個人的成長史,這部動畫更打動人的,是其中關于戰争的思辨。
帶着浪漫色彩的天空之城傳說,其實是對現代社會戰争沖突帶來殘酷後果的警世恒言。那種毀滅之後帶來的震撼,總會伴随着主題曲一直萦繞在心頭。
在《天空之城》後,宮崎駿為孩子們編織了一個童話般的美夢—《龍貓》。這個故事生根于宮崎駿的童年記憶中。他在鄉下生活時,聽到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群生活在人類周圍的小精靈,它們栖息在神秘的樹林中。大人看不到它們,隻有純潔的孩子們才能看到。
宮崎駿
這些帶着善意、童真的幻想,被融入《龍貓》的故事。宮崎駿回憶道:“我總是把會變身的妖靈想象成一些龐然大物。漫畫裡的形象總是充滿了奇幻色彩,于是它們的形象就在我的腦海中跳出來了。但是,我并不想把它們畫成狸貓或狐狸的樣子,于是畫着畫着,就成了龍貓的樣子。”
在宮崎駿編織的那個夢裡,不管孩子遇到怎樣的煩惱,最後總可以迎面撞上龍貓的柔軟肚子和溫暖皮毛,然後在龍貓的幫助下實作心願。龍貓,永遠會和孩子們站在一起。一位網友感歎:“龍貓真像童年時的一場夢,長大之後似乎忘記了,突然看見它毛茸茸的身軀,就想起了所有的奢望。這大概就是我們得以在孤獨中互相告慰的東西吧。”
總是退休“失敗”
《龍貓》大獲成功以後,吉蔔力工作室逐漸走上了正軌,并且在宮崎駿的帶領下駛上了快車道。
宮崎駿在創作途中數度想要隐退,然而依然會屢次帶着新作複出。究其原因,這個無比熱愛動畫的執着老爺爺,還是舍不得奮鬥了一生的動畫行業。看似和善的宮崎駿,面對工作卻是無比嚴苛,整個工作室總是慢工出細活。他有自己的堅持和要求,對于這個世界仍有自己想要訴說的情感和表達。
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使回歸的宮崎駿蜚聲國際,再度達到事業的高峰。這部動畫的創作背景,一方面是由于1999年吉蔔力工作室一部動畫慘敗造成了危局,宮崎駿不得不出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宮崎駿想要對世上千千萬萬的普通小孩說一些話兒。
《千與千尋》中的澡堂子
《千與千尋》講述的是少女千尋意外來到靈異世界後,不斷努力來救爸爸媽媽的故事—這是宮崎駿最擅長的叙事,講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圍繞着自我價值的實作進行表達,如《魔女宅急便》等都是如此。
說起來,宮崎駿并不十分喜歡千尋這個角色。與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同,千尋是一個平凡的小女孩,樣貌普通,沒什麼特别之處。千尋的性格還有些懦弱,一出場就是膽小瑟縮的模樣,總不離父母的左右。
宮崎駿曾擔憂:觀衆是否會讨厭這樣一個角色?但是結果證明,這個看似普通的女孩,最終靠着自己的努力實作了心願,也得到了觀衆們的喜愛。
千尋在湯屋打工的過程中,曾得到許多人的幫助。這些幫助并非是無來由的,而是他們看到千尋身上的可貴品質之後所給予的善意。其中一個動人的細節是,當白龍受傷以後,千尋見到朋友身處困境,也能生出莫大的勇氣,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力量毫不畏懼,始終守護着自己最珍惜的東西。
千尋與白龍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一部“不以做動畫為目的而創作的影片”。他在這個動畫故事裡,放入了一位普通長輩對孩子們的溫暖期待與美好心願。最大的一個啟迪或許就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會遇到需要自己去解決困難的時刻,在這種時刻,要像千尋一樣,獨立、勇敢地去面對所有的挑戰,記住自己是誰,達成自己的心願。
今年已經80歲的宮崎駿依然在伏案畫畫,總是退休“失敗”的他,正在制作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故事講述的是15歲少年對友情、貧富、歧視、勇氣等課題的探索,以期厘清人之是以為人的價值。
“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多麼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宮崎駿說,這是新作原著帶給他的觸動和思考。他在一生的動漫生涯中,所追尋的也正是人類身上那些最珍貴的品質:善良、正直、勇敢……那些閃光的美好,永遠地留在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裡,伴随着孩子們的成長而發光。
作者 | 解一章
編輯 | 吳陽煜
看世界雜志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