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電影中那些充滿日本古典風情的瑰麗場景,蠱惑了無數觀衆。
幸運的是,雖然無法真正遊曆“神明世界”,但我們還可以找到宮崎駿導演參照的“現實原型”。
或許因為太多人對這個奇幻“異世界”心向往之,才催生了很多純營銷“蹭熱度”的景點。
單就豪華澡堂“油屋”的主場景取景地,就有截然不同的三種傳聞。
第一種說法,是《千與千尋》曾在台灣九份取景。
九份位于台灣新北市瑞芳區,早期因為盛産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殆盡後進而沒落。
很多觀衆也覺得九份山城的樣子酷似湯屋一條街,随後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此類宣傳。

但其實,吉蔔力官方并未認可這種說法,宮崎駿也曾在電視節目裡公開辟謠,否認三連。
2013年9月,宮崎駿接受電視台tvbs專訪時提出《千與千尋》有許多取景的地點,但沒提及九份。
2015年,吉蔔力社長星野康二在來到中國台灣參與相關活動時,也表示宮崎駿并未去過九份。
不過,充滿懷舊氣息的台灣九份,的确曾和某部電影有關。
上世紀90年代,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在九份取景。
九份的獨特舊式建築、坡地風情,終于透過此片吸引國内外的注目。
小鎮重新煥發生機,開始成為一個很受歡迎的觀光景點。
隻不過,電影《千與千尋》,實在跟九份扯不上關系。
第二種說法,是《千與千尋》曾在重慶洪崖洞取景。
這也完全是一廂情願,因為宮崎駿隻在上世紀80年代來過一次中國(參觀美影廠)。
宮崎駿沒有到過重慶,他的創作習慣是親身經曆和體驗,是以洪崖洞的傳說可以判定為蹭熱度的做法。
“在日本,很多人都覺得既然做電影,那就要在自己的地方取景。做《龍貓》的時候也是,雖然是在我家附近取材的,但在九州也會有人說‘取景地是在我們這裡’。隻能說明各地都有相似的風景吧。”
宮崎駿這話也算是“高情商”的完美回應了。
第三種說法,就是官方蓋章認證,可以确信無誤的版本。
為了在神界生存,千尋被迫留在這個專供神明洗浴的紙醉金迷大澡堂。
油屋作為整個故事裡最重要的建築物,其建築原型糅雜了日本多處傳統建築。
比如江戶東京建築園内的子寶湯澡堂,以及19世紀末于愛媛縣松山市建造的澡堂道後溫泉本館,還有涉溫泉金具屋、湯原溫泉油屋等地。
其中,很多都是當地重要的文化遺産。
之是以選擇豪華大澡堂“油屋”作為故事的主要場景,是因為在宮崎駿小時候,這種和風俗業沾邊的場所(類似咱國的“溫州洗腳城”、“東莞按摩房”)對他而言,是非常神秘的存在。
其中油屋的外觀原型,主要來自于道後溫泉本館。
這才是《千與千尋》的主場景取景地!
道後溫泉是松山市區東北部一家擁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溫泉,為日本最古老的三家溫泉之一。
而建于 1894 年的浴場建築是道後溫泉的象征。其雄偉的三層木結構式建築,吸引曆史上無數名人到訪。
1994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财産,也是日本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财産的公共浴場。
而油屋的奢華室内設計原型,則分别來自京都二條城與東京目黑雅叙園。
前者是油屋天花闆造型來源,後者是油屋室内裝潢的靈感來源。
二條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幕府将軍在京都的行轅,亦是江戶幕府的權力象征。
二條城各宮殿建築的内部裝修、裝飾和細部構造等精細、奢華。屋檐和封檐闆上鑲嵌有純金箔片作為點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東京目黑雅叙園是東京的一個高端酒店,始建于1928年。
自建立以來,一直以奢華昂貴而著稱。其中目黑雅叙園3号館的“百級階梯”作為東京指定的物質文化遺産,是昭和10年(1935)建園以來現存的唯一木造建築。
油屋的内部裝飾原型選擇這兩個母本意味明顯:宮崎駿希望用最日本的方式把油屋裡那種紙醉金迷又利欲熏心的社會形态展現出來。
其中神明洗澡的澡池原型來自長野金具屋。
金具屋位于長野縣涉溫泉,始建于1758年。原本是作為鍛造屋來營業,從1936年開始蓋成“齋月樓”與“大廣間”,并轉型成為溫泉旅館。
“齋月樓”樓高四層,是名匠三田清助打造的純木造建築;而“大廣間”以130帖(130塊榻榻米)無柱大空間聞名日本。
兩者均列入日本有形文化财名錄。
而千尋中神明使用的大型澡盆(風呂)的原型就是來自金具屋的浪漫風呂。
由此不難看出,油屋是宮崎駿期望表達日本傳統洗浴文化的物質承載。
他用日本各地最為出名的幾個溫泉旅館為原型建構出一個供神明洗浴淨化的場所。并借由這種物質片段拼接出的環境完成了日本傳統溫泉洗浴文化的出色傳達。
看得出來,宮崎駿對日本建築文化遺産的态度頗為嚴謹。
當我們去探究電影角色設定及劇情構架時,才會發現在這個看似童真而現代的故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豐厚的日本傳統文化遺産。
怪不得《千與千尋》能捧回奧斯卡金像獎和柏林金熊獎,人家真的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