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叔寶的坐騎呼雷豹,原來是《山海經》裡的神獸

秦叔寶的坐騎呼雷豹,原來是《山海經》裡的神獸

駮 據《清宮獸譜》

駮是古時的一種怪獸,也可寫為“駁”。《爾雅》裡說:“駮,如馬,鋸牙,食虎豹。”這是外形酷似馬的猛獸,能吃虎豹。據《山海經》所載:“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禦兵。”在傳世的《山海經》圖本中,駮多數是獨角獸的樣式,疑為犀牛之類動物的變體。《爾雅音圖》中的駮則無角,兩隻前蹄摁住一隻老虎正在吃,旁邊還有一頭虎驚惶逃命。

秦叔寶的坐騎呼雷豹,原來是《山海經》裡的神獸

駮 明刻本《山海經圖繪全像》

秦叔寶的坐騎呼雷豹,原來是《山海經》裡的神獸

駁 清刊本《爾雅音圖》

駮有時混雜在凡馬之中,供人驅策,真實身份不為人所知。《管子》當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齊桓公出獵,遇到老虎,虎卻匍匐在地上不敢動,桓公所騎之馬見了虎也毫不吃驚,照樣悠閑踱步。齊桓公疑惑不解,便問管仲。管仲說:“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原來桓公騎的是駮,老虎驚疑不定,故而不敢上前。無獨有偶,《說苑》中記載晉平公出去打獵,老虎趴在地上不動,晉平公不禁有些得意,回身對師曠說:“寡人聽說霸主見世,猛獸便會趴在地上不敢起來,這便是傳說中的猛獸嗎?”言下之意,想自誇是霸主。師曠卻進了直言,說:“虎是以不動者,為駮馬也,固非主君之德義也。”晉平公聽了,大大的不悅,後來晉平公戲弄師曠,暗中布置蒺藜,紮了師曠的腳。

除了國君所乘,戰将也有乘坐駮的。《山海經》說駮可以抵禦兵災,據說騎着駮的戰将就會旗開得勝。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秦叔寶所乘馬号忽雷駮,常飲以酒,每于月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國公卒,嘶鳴不食而死。”唐代名将秦瓊的坐騎忽雷駮,《說唐》等通俗演義則訛傳為呼雷豹,頭頂有一撮毛,隻要用手一揪這撮毛,呼雷豹就會大叫,敵方的坐騎聽到叫聲,便會倒在地上,四蹄朝天。忽雷駮,呼雷豹,也是駮的變體。

秦叔寶的坐騎呼雷豹,原來是《山海經》裡的神獸

秦瓊騎着呼雷豹 陝西鳳翔年畫

除了混雜在凡馬之中的駮,還有山野之中偶爾出沒的駮,隻有博物學家才能知道它的來曆。《宋史》當中記載劉敞出使契丹,當時順州(相當于今遼甯阜新一帶)山中有怪獸,形狀像馬,卻能吃虎豹,契丹人不認識,便來請教劉敞。劉敞聽完契丹人的講述,當即判斷,說這是駮,并且背誦《山海經》《管子》等書所載的文字,契丹人聽了大為佩服,一緻認為劉敞是博學多聞之士,對他禮敬有加。

秦叔寶的坐騎呼雷豹,原來是《山海經》裡的神獸

駁 清雍正版《古今圖書內建》

康熙版《杭州府志》也記錄了一次駮的目擊事件。該事件發生在順治十年(1653)夏,杭州出現虎患,民不堪其擾。這天在太璞山前後,有人看到一頭巨獸,“馬形,高可八尺,長丈餘,紫鬣披覆”,人們不敢靠近,隻能遠遠觀望,這頭怪獸将老虎追到水邊,把老虎吃掉,一邊吃還一邊喝水。從那以後,杭州的虎患便消失不見了。怪獸吃掉老虎的地方,隻見到虎頭,四隻腳爪,還有一堆殘骨。有人說這就是駮,可見,駮不吃虎頭和虎腳,這是新增的駮的知識。

從駮的故事中,或許可以看出這種神獸的變化軌迹,它從神話中來,時過境遷之後,神話衰微,故事的碎片又不斷照進現實,以緻駮的蹤迹忽隐忽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