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時的“秘密武器”,戰鬥力強悍,憑一己之力打下了多半壁江山。他的賬下猛将如雲,可要論起出類拔萃的,隻有三個人:羅士信、秦叔寶、尉遲敬德。其中羅士信戰死沙場,尉遲敬德在和秦叔寶的對決中惜敗一招。是以李世民手下的第一猛将,必定是秦叔寶無疑。可是,在著名的淩煙閣功臣當中,尉遲敬德排名第八,連功勞明顯并不顯著的程知節都排名第十九,秦叔寶則敬陪末座。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戰争年代:秦叔寶和李世民的關系,十分耐人尋味
如果按照資曆排名,秦叔寶是要早于尉遲敬德、也高于程知節的。秦叔寶是隋朝大将張須陀最得力的部下,而當時尉遲敬德是隋朝的朝散大夫(一個文官職位),程知節則是正經的草寇出身,三人的從軍履曆上看,秦叔寶是明顯占優的。而在投降時間上,秦叔寶和程知節都要早于尉遲敬德。唐武德二年二月,唐軍與洛陽軍閥王世充在九曲對陣,秦叔寶因不滿王世充為人,和程知節以及其他乙烯二陣前投降了唐朝。之後在唐高祖李淵的安排下,到了李世民帳下。而直到武德三年四月,尉遲敬德才在軍閥劉武周、宋金剛失敗後,才投降了李世民。是以在投降時間上,尉遲敬德也比不上秦叔寶。
但是,秦叔寶雖然一生随李世民征戰,但是他似乎更像是李淵的人,而不是李世民的親信。在美良川擊敗尉遲敬德之後,李淵親自賜予秦叔寶金瓶,并鼓勵他說:“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 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并且讓其“尋授秦王右三統軍”。這項殊榮,是别人所沒有的。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秦叔寶是深得唐高祖李淵賞識的。
而且,面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打擊,秦叔寶是李世民手下武将中少數幾個安然無恙的。據《舊唐書》記載,在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杜如晦被調入朝廷做官,脫離秦王府;程知節要被外放康州刺史,也要離開秦王府;尉遲敬德則是被安排随李元吉出征。這幾位秦王府的棟梁都紛紛自身難保時,秦叔寶卻沒有接到任何調令。
可是,這可能恰恰是秦叔寶後來被“冷處理”的原因。雖然他一直在李世民手下效力,但是他和李淵的關系,讓李世民始終對他存有戒心。李淵父子的關系是非常虛僞和冷淡的,李世民肯定要防着父親在自己身邊安插眼線。而秦叔寶,确實是最可疑的人。
論功勞,秦叔寶難比尉遲敬德
前面說過,尉遲敬德投降李世民的時間,比秦叔寶降唐晚了一年有餘。可是這之後,尉遲敬德的蹿升速度明顯快于秦叔寶,在武德三年七月,已經和秦叔寶、程知節(程咬金)一起,當上了精銳之師玄甲軍的一部統領。不但如此,李世民還和尉遲敬德“引入卧内,賜以金寶”。這個待遇,秦叔寶可沒有享受過。個人覺得,這是因為秦叔寶是通過李淵來到李世民手下的,而尉遲敬德則是直接投降的李世民,兩人的遠近親疏不一樣。
之後,尉遲敬德還在戰場上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時,忙裡偷閑去榆窠打獵,結果遇到了由猛将單雄信率領的數萬敵軍。眼看性命堪憂之時,尉遲敬德殺出來,一馬槊刺倒單雄信,救了李世民一命;在幾年之後,讨伐劉黑闼之時,李世民再次被敵人重兵合圍。危機之時,又是尉遲敬德領兵殺到,李世民得以死裡逃生。
而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先是和李世民一起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在追擊李元吉的時候意外落馬,李元吉回身與李世民奪弓,此時又是尉遲敬德殺到,趕走并擊殺了李元吉。之後,太子府兵力總動員,與秦王府士兵争鬥。又是尉遲敬德,手持建成、元吉的首級遍視全軍,瓦解了太子一方的士氣,確定了李世民的勝利。然後,他又進攻逼宮皇帝李淵,讓李世民得以享受勝利果實。救駕之功加上擁立之功,尉遲敬德已經徹底超越了其他的武将。他在淩煙閣上領先秦叔寶,确實實至名歸。
玄武門之變前後:秦叔寶領兵戰鬥之後遠離戰場。
據《舊唐書》記載,在玄武門之變當天,秦叔寶是站在李世民身邊的,而且還帶領兵馬和太子一方厮殺,成功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将軍,食實封七百戶,和另一位大将程知節相當。不過此後,秦叔寶就遠離了戰場,自己在家休養。原因很讓人心酸:他病了,而且應該是那種元氣耗損的虛症。此後秦叔寶經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 斛矣,安得不病乎?”曾經那個勇冠三軍的戰将說出這樣的話來,确實讓人唏噓。在家休養了十二年後,秦叔寶病逝,被封為胡國公,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可以說,雖然在美良川之戰前,秦叔寶的功勞确實很大,甚至是最大。不過他在玄武門之變後,便因為身體的原因而停滞不前。而其他功臣,尉遲敬德、程知節、李靖、李績等人還有大把的時間來建立功勳。這樣算起來,李世民在秦叔寶死後5年設立淩煙閣時,還能想起他來,已經說明他的地位了。最為秦叔寶來講,能出現在淩煙閣上已經很不容易了,排名的前後還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