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在雪域高原上的堅強戰鬥堡壘
——走近聯勤保障部隊汽車運輸某團一營一連黨支部
■中國軍網記者 王鳳 通訊員 付凱 劉一波

初秋的青藏高原,風雪凜冽,一連士官支委、黨員突擊隊員馮志威駕駛運輸車行駛在喀喇昆侖山脈,向某邊防連運送補給。
馮志威是一名有14年兵齡的“王牌駕駛員”,提到這次任務,他直呼“開到崩潰……”
“海拔基本都是5000米以上,5500米以上的達坂就有4個,最高的一個是5900多米。”
“路比較窄,不停地調整方向,往後倒的時候有1/4的車廂懸空着,後面就是懸崖峭壁。”
“路面浮土十幾公分,一腳踩下去,鞋面都沒了。”
……
開過十多年車的馮志威說,從來沒有開過這麼險的路,最後的140多公裡,他們開了7個多小時。
回到連隊,他曾說:“再也不去了……”
可當任務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又主動找到連長:“這次任務還得我去,我熟悉路段,可以開頭車……”
在“世界屋脊”之上,盤旋的公路跨越江河,穿過雪山,見證着一連官兵的奔波、奮戰與堅守。高寒、缺氧、路況複雜……是什麼力量激勵着他們闖過一道道天險,一次次奮勇向前?
(一)
走進一連榮譽室,一件件文物、一枚枚獎牌、一幅幅照片、一排排獎狀,訴說着這個英雄連隊的英勇與無畏、鐵血與忠誠……
每一場戰鬥,每一次沖鋒,每一回拼搏,每一公裡都寫滿了這個堅強戰鬥堡壘的強軍故事。
1950年12月,聯勤保障部隊汽車運輸某團一營一連前身誕生于鴨綠江畔,組建還未滿月便開赴抗美援朝前線。
在炮火硝煙中,一連黨支部帶領連隊官兵轉戰2年多,50多名烈士長眠他鄉,110餘人榮立戰功,用滾滾車輪、血肉之軀和忠誠信仰跑出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在戰火中淬煉,在任務中成長。“尖刀一連”事事沖在前,處處争第一。在一連黨支部的帶領下,全連官兵圓滿完成了多項重大保障任務:2008年汶川地震搶險救災、2010年舟曲搶險救災……71年來,一連之是以能成為運輸保障線上的一把尖刀,官兵們說:“黨支部這個堅強戰鬥堡壘,就是我們的‘尖刀之鋒’。”
90多歲高齡的馬玉金是一連第一代老兵,曾任一連指導員。他說:“北韓戰場上,敵軍想盡各種辦法對付我們汽車兵。”美軍飛機為了阻止志願軍将物資運送到前線,在夜間使用照明彈分區搜尋目标,發現我軍車隊後進行跟蹤追擊轟炸。一旦暴露,就由一台“黨員突擊車”打開車燈,駛離車隊,吸引敵機火力,保證車隊安全,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危急關頭,這是黨員才有的特權!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進入新時代,一連黨支部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建連育人,弘揚“尖刀精神”,帶領全連官兵圓滿完成各項重大保障任務。2016年連隊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譽為千裡運輸線上的堅強戰鬥堡壘。
去年5月,一連所在團接到任務,遠赴海拔近5000米、環境極端惡劣的某地執行任務。任務特别危險,一連黨支部第一個上書請纓,官兵紛紛寫下請戰書。聞戰則喜、熱血報國!在生死考驗面前,一連官兵的果敢堅決,令人動容。
(二)
關鍵時刻,黨員骨幹沖鋒在前,是這支連隊赓續不變的優良傳統。
有一次,連長孟凡龍帶領車隊執行任務,途中突遇暴風雪,路上積雪達一米多厚,分不清哪裡是路、哪裡是懸崖,堪稱“死亡地帶”。他找到指導員劉慶商議後決定:由他帶領20餘名黨員負責3公裡長危險冰雪路段駕駛,指導員帶領其餘10多名黨員站在雪地中充當路标。許多黨員都凍成了“雪人”,卻猶如高原運輸線上立起的一面面戰旗,傲然戰風鬥雪。
如果說一連是一把“尖刀”,那黨員就是尖刀上的刀尖。他們事事打頭陣、時時沖在前,用無聲的行動影響着全連官兵。
2008年,一連作為首批救災部隊參加汶川抗震救災,執行寶成鐵路109隧道坍塌搶險任務。車隊行駛到距目的地還有6公裡左右的時候,眼前的路況讓所有的駕駛員都傻了眼:左側是山體,右側是懸崖,最窄的地方隻能靠着指揮,逐台逐台車輛通過。
“讓我來駕駛,班長在前面指揮。”一向駕駛技術過硬,急難任務争着去、搶着上的張榮亮,沖到連長面前請戰。情況危急,他想都沒想就鑽進了駕駛室。從後視鏡看去,左後輪已緊貼着山體,右後輪外側幾乎懸在空中。
張榮亮深吸一口氣,調整好狀态,挂入低速擋,緩緩地擡起離合器,讓車身緊貼着山體慢慢前行。當車輛行駛到中間位置時,突然餘震來襲,車身不停地搖晃。張榮亮屏住呼吸,兩手緊握方向,最終車輛安全順利通過了坍塌路段,圓滿完成任務。
任務一線,張榮亮“火線入黨”。這,成為他最為驕傲的人生高光時刻。
(三)
去年7月的清晨,蔚藍的湖畔傳來運輸車的轟鳴聲。一連黨員骨幹、三班戰士劉永斌配屬某醫療隊執行前出保障任務。“每天早上,起床号還沒響起,就被劉永斌發動車輛的聲音叫醒了。”某旅衛生營高原病專家張瑛說。
每天早上啟動車輛,每天補充主副油箱,每天檢查車輛技術狀況,這是劉永斌的“肌肉記憶”;學習急救知識,擔任“擔架員”,成為“男護士”,這是劉永斌的“全新使命”。
“聯戰聯訓聯保體制下,我們的‘一專多能’不僅是能駕駛多種車輛,還要能當衛生員、炊事員……”連隊黨支部的認識,迅速成為一連官兵的共識。
近幾年,一連黨支部聚焦能打仗、打勝仗,着力提升戰鬥力标準,始終瞄準戰鬥力保障力抓建設。“上車精駕駛、下車能修理、停車能戰鬥”是每名官兵的必備技能。
兵法有言: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連車隊天天都線上上跑,則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在用兵中練兵是最好的練兵”,這是一連黨支部的重要抓建體會。
多年來,他們結合上千次高原運輸實踐,探索總結出了閉燈駕駛五要、車輛隐蔽六法、燈光信号十種、小路多群直達等實用經驗,成為高原運輸的法寶。
抽組某旅執行支援保障任務期間,一連圓滿完成多次運輸保障任務,該旅上司感慨道:“一連的官兵猶如油箱中的柴油,始終是滿注的,猶如機械上的發條,始終是上緊的。這樣的連隊,誰會質疑他們保障打赢的實力?”
(四)
一連是一支車輪上的連隊,長期在外執行運輸任務,如何在動散條件下抓建一直以來都是工作中的難點與重點。
在一連,每個車隊都有支委,每5台車就有一個臨時黨小組,每個任務方向都有黨員突擊隊。任務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覆寫到哪裡。越是時間緊、任務重、風險大,黨支部戰鬥堡壘的作用越凸顯。
去年10月,連隊在執行運輸任務時,一台車陷進了泥潭。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黨支部緊急研究,召集全體黨員搬運物資,經過一夜奮戰,将全部物資安全運送到指定地點。
2015年,一連戰士劉志良、黃浩等4人配屬某輸油管線隊執行運輸保障任務。他們及時成立黨小組,召開黨小組會,圍繞發揮黨員作用、完成好任務互相提要求,增強了凝聚力戰鬥力,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連隊宿舍的走廊裡,兩側“優秀标兵激勵牆”格外引人注目。“支委每年都會從執行大項演訓任務、軍事訓練考核、比武競賽中選拔優秀代表,将他們的照片和事迹懸挂在連隊走廊裡。”指導員劉慶說,“優秀标兵激勵牆”有駕駛、修理等9個闆塊,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個天地,連隊“比、學、趕、幫、超”的學習和訓練氛圍格外濃厚……
每次上線運輸、每回執行重大任務都是一次淬火,每經受一次淬火,都讓一連這把鋼鐵運輸“尖刀”變得更加鋒利、更加堅韌。如今,隻要一聲令下,不經訓練、不經物資裝備補充、不經車輛檢修保養,一連随時可以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
“尖刀一連”,名不虛傳!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王鳳 付凱 劉一波 責任編輯:楊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