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作者:書雨屋

《離騷》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篇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它主要講述了屈原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的故事,被後世千古流傳誦為經典,成為了我國優秀文化——“楚辭”的代表著作。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開篇便以屈原之歎引入,感傷時事,為國憂愁,屈原悲從中來,一時竟然涕泗俱下,不能自已。

世道如此,屈原縱然有心報國,勸谏主君,卻也未得君心,早上上書晚上便被貶官。小人陷害,奸佞挑撥,屈原不得皇上重用。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然而隻有屈原知道自己的一片赤誠,鐵血丹心。他的善良、他的忠誠天地可鑒,日月可明。隻要是為了國家,縱然身首異處,九死一生,屈原也永遠無悔。

《離騷》中表明了屈原此刻的處境:他忠誠輔佐君主,一心為國,憂國憂民,終日裡殚精竭慮,勤勤懇懇,然而他的忠心卻被誤解,他的勸谏也被惡意解讀,甚至他的善良也被懷疑,人格更是被貶低的一文不值。

此種情況下,屈原當真是窮途末路,走投無路了。然而屈原天生傲骨,甯願自己以身殉道也願意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鸷鳥是不能與其它鳥類群居生活的,因為它高傲,自有姿态。這是它天生所具備的氣質和氣節;同樣的道理,方與圜他們為各自的兩種狀态,也是不能同時存在的。

既然如此,道不同又如何能夠相謀呢?志向不一又怎能互相認可呢?

是以,屈原不願違背自己的内心,抑制自己的志念。去随聲附和那些奸臣賊子。相比之下,屈原更願意以死明志,證明自己的忠心和熱忱。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離騷》在後半段明确地交代了屈原的想法,作者後悔當初沒有看清楚小人的醜惡嘴臉,更沒有走對屬于自己的路,他很想重新開始他的人生,趁着迷途還不算太遠。可是既然已經被貶斥了,那便潇灑而去。重新整理他的衣服。

制芰荷做成衣裳,集芙蓉為錦繡。屈原認為,就算天下之人皆誤解他,隻要他的本心是善良的,品德是高尚的便沒什麼所謂,更無關痛癢。

戴上高高的發冠,衣裳上佩戴着一塊美玉,光澤與美麗雜糅其間,隻有它的玉質沒有絲毫地虧損。

屈原忽然回頭眺望遠方。回顧一生隻覺荒唐,他望着大好河山,錦繡未央,忽然想要去觀摩一下四海八荒的美麗景色。

最後屈原發出:“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得慨歎。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為人稱贊。後世皆以屈原為榮。面對人世間的坎坷以及自身的命運多舛,他的一腔熱情被摧殘得體無完膚,他的心也随着君王的疑心以及同僚的猜忌而變得千瘡百孔。

可縱然如此,屈原的心從未改變。

他熱愛他的生命,熱愛他的理想,但是他更熱愛他的國家。

他忠于君王,死于社稷。憂于百姓,憐憫蒼生。可誰又熱愛着他呢?

終其一生,屈原都在為國擔心,為民憂慮,他的愛國之情無時無刻不在深深的感染我們,喚醒着我們那一顆熱血的心的同時,更讓我們深思,無論在什麼時代,愛國主義都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苟利國家生以死,豈因禍福趨避之?”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家國一體,國家就是我們的歸宿,更是我們的信仰。無論我們身在何方,我們的愛國之心依舊鮮活而奔放,熱情而噴張。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論是漂泊在外的遊子、海外歸來的精英亦或是默默無聞的百姓,于我們而言——祖國都是我們深深的牽挂和惦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有國才有家,家鑄造了國,國是千萬家。國既是家,家既是國。家國一體,天下大同。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祖國都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與依靠,祖國哺育了我們,我們便向祖國奉獻着青春。縱然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不遂人願。此處心安依舊是吾鄉。縱然山高水長,長路漫漫,不知歸期。此處依舊燦爛輝煌。

《離騷》:香草美人後世傳,憂國憂民心難安

願你璀璨奪目時時耀眼,願你春去秋來歲歲長安。願你曆盡坎坷磨難,歸來仍舊是少年。

山河破碎風雨搖,身世浮沉如草。

位卑未敢忘憂國,哪怕無人知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