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挑心”“掩鬓”“頂簪”:《金瓶梅》中出現的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麼的?

作者:國家人文曆史

文|劉瀛璐

銀絲䯼髻追溯起來源于金代的女性頭巾,是罩在明代女性發髻上的裝飾品,佩戴時,将䯼髻覆于發髻上,䯼髻上有孔,可以插入簪钗、頂簪、掩鬓等使用。但即便不飾簪钗,隻戴一頂金銀絲制的䯼髻也是極體面的。1969年,因建防空洞,上海陸深家族墓被發現,墓主陸深為“明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右侍郎”,著述宏富,書法造詣極高。兩座墓分别為陸深夫婦及子陸輯夫婦墓,其中出土一頂10厘米高銀絲䯼髻,雖為镂空,但實際上明代的䯼髻裡外又可以襯帛、覆紗,一面仍是裝飾,一面用來适應不同場合的不同裝扮。值得一提的是,因陸深望族在上海的居住,使得陸家嘴是以得名。此外,出自浙江嘉興王店李家墳明李湘夫婦墓的銀絲䯼髻,上插金钿、挑心,兩邊掩鬓一對兒,上方一支頂簪,背面一枝滿冠,以四季花卉為主題,正是一支完整頭面的執行個體。

“挑心”“掩鬓”“頂簪”:《金瓶梅》中出現的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麼的?

明婦女發式種類繁多,随之而來的是簪钗在使用上的細分:用于發髻正面的為“挑心”,側面的為“掩鬓”,頂部的為“頂簪”,發髻後部的稱為“分心”。李瓶兒讓西門慶毀了金絲䯼髻,除了打一件金九鳳钿,剩下的還能再打一件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便是用在發髻後部的簪了。明代命婦裡流行插金花钗,使用上也有等級的嚴格規定,一品二品,金玉珠翠;三品四品,金珠翠;六品以下,金鍍銀,間永珠。普通人家的婦女基本以銀質為主。如洪武三年規定:“士庶妻,首飾用銀鍍金,耳環用金珠,钏镯用銀……”城鄉間的首飾作坊比比皆是,“銀樓”生意興旺。

至清代,首飾多走珠玉點翠的路線,金為少,銀鍍金居多,形式造型上也基本延續前代風格。且由于滿漢之分的出現,“扁方”與“扁簪”兩種首飾首次出現,以銀質居多。滿妝中的旗頭,在晚清之前稱為“兩把頭”,“扁方”如一大橫簪,起到連接配接真、假發髻之“梁”的作用。王妃貴婦們戴着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故宮舊藏多以玉制為貴,民間則多見銀扁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