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下老磨坊

在城裡出生的孩子,雖說有各種各樣的知識性圖書可以閱讀,但他們對農事的了解也非常有限,于是便有了孩子們“茄子是長在樹上的嗎?”這樣的問題。我是一株移栽在城裡的“老莊稼”,汽車尾氣呼吸久了,對許多農事竟也模糊了起來。前不久,去鄉下磨坊磨了一次苞米面,看着那些熟悉的場景,一下勾起了塵封已久的記憶。

鄉下老磨坊

事實上,農村這種以電為動力的磨坊,從興起到今天衰頹也隻有四五十年的時間。我小時候,村裡根本沒有電,照亮都得靠煤油燈,條件不好的人家,想磨米磨面隻得依靠石碾石磨,有條件的人家才能趕着驢車将糧食拉到鎮上的電力磨坊進行加工。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每個地方的磨坊裝備可能略有差别,諸如陝北,出産的大都是粗糧,是以很少有磨坊裝備小麥磨面的機器。一般隻配備碾米機、粉碎機及鋼磨。碾米機用來給糜子、谷子等脫殼,使其華麗變身為大黃米、小米,粉碎機和鋼磨則用來将大黃米、小米等磨面,老百姓再用他們蒸窩窩頭。磨坊除了加勞工食用的糧食,同時也加工雞、豬、羊等家養動物的飼料。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在我國城市化程序加速之前,農村人氣旺盛,磨坊的生意自然紅紅火火。自從高校教育改革之後,大規模的擴招,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有機會離開農村(我就是其中的一員),以及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的農民工也随之湧入城市,農村驟然開始變得蕭條了起來。再加上現代糧食加工企業對市場的深入拓展,許多磨坊的活源也就漸漸枯竭了,最終隻能倒閉。隻有少數磨坊堅持了下來,卻也是渾身蒙塵,暮氣十足。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鄉下老磨坊

一份十足的懷舊心,使我在磨面的間隙,拍了數幅磨坊的場景圖檔,雖說雜亂,卻極富曆史感。在歲月這條河流的淘洗下,說不定哪天它就消失了,有同感的朋友們,不妨瞅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