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出生的孩子,虽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性图书可以阅读,但他们对农事的了解也非常有限,于是便有了孩子们“茄子是长在树上的吗?”这样的问题。我是一株移栽在城里的“老庄稼”,汽车尾气呼吸久了,对许多农事竟也模糊了起来。前不久,去乡下磨坊磨了一次苞米面,看着那些熟悉的场景,一下勾起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事实上,农村这种以电为动力的磨坊,从兴起到今天衰颓也只有四五十年的时间。我小时候,村里根本没有电,照亮都得靠煤油灯,条件不好的人家,想磨米磨面只得依靠石碾石磨,有条件的人家才能赶着驴车将粮食拉到镇上的电力磨坊进行加工。
每个地方的磨坊装备可能略有差别,诸如陕北,出产的大都是粗粮,所以很少有磨坊装备小麦磨面的机器。一般只配备碾米机、粉碎机及钢磨。碾米机用来给糜子、谷子等脱壳,使其华丽变身为大黄米、小米,粉碎机和钢磨则用来将大黄米、小米等磨面,老百姓再用他们蒸窝窝头。磨坊除了加工人食用的粮食,同时也加工鸡、猪、羊等家养动物的饲料。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之前,农村人气旺盛,磨坊的生意自然红红火火。自从高校教育改革之后,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离开农村(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也随之涌入城市,农村骤然开始变得萧条了起来。再加上现代粮食加工企业对市场的深入拓展,许多磨坊的活源也就渐渐枯竭了,最终只能倒闭。只有少数磨坊坚持了下来,却也是浑身蒙尘,暮气十足。
一份十足的怀旧心,使我在磨面的间隙,拍了数幅磨坊的场景图片,虽说杂乱,却极富历史感。在岁月这条河流的淘洗下,说不定哪天它就消失了,有同感的朋友们,不妨瞅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