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襄子,宗法比情親更為重要?

作者:與你一起談古論今

上一節,我們講到,智襄子敗于晉陽,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智氏族滅,智襄子的頭蓋骨還被拿來當着酒器,一心為智襄子報仇的豫讓也死了,三家分晉的前因結果便告一段落。

寫到此處,司馬光筆鋒一轉,交代起三家分晉之後的事。

《資治通鑒》寫到:趙襄子想着這君位本來應該是伯魯的,就還想着還給伯魯的後代。是以,他自己雖然有五個兒子,卻不肯立自己的兒子做繼承人。他封伯魯的兒子在代城,稱為代成君。代成君死得早,趙襄子就立代成君的兒子趙浣為繼承人。

前文,司馬光交代過,趙簡子有兩兒子,大兒子伯魯,小兒子無恤。在諸侯競争白熱化的大背景下,趙簡子沒有依照嫡長子繼承制來選繼承人,而是出了考題來考察兩兒子誰更賢德,結果小兒子無恤勝出。

趙無恤成了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趙襄子。

作為小兒子憑借自己的能力上位的趙襄子,按理應該在内心深處更加認可“傳位自己兒子”“能者上、庸者下”的觀念。

可到了自己選接班人時,直接主張回歸嫡長子繼承制。不傳位自己兒子,而是傳位給自己大哥的兒子代成君,代成君死了還傳位給代成君的兒子。

不知道趙襄子的五個兒子見其老爹如此安排,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可以說明一點,

趙襄子決心下得很夠,手段到不怎麼高明,後事并沒有按他的安排那樣發展。

《資治通鑒》寫到:趙襄子死後,他的弟弟趙桓子奪位,趕跑趙浣,自立為君。

我們不禁要問,趙簡子不就兩個兒子嘛,怎麼趙襄子又蹦出來一個弟弟趙桓子。經考證,,趙桓子即趙嘉,是趙襄子的親兒子,而不是弟弟。

趙嘉見父親要将位子傳給自己堂兄,堂兄早死,還要傳給堂兄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堂侄兒。

雖然,趙襄子打的是恢複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大旗,但其兒子趙嘉的心理受傷陰影面積很大,很不服氣。老子趙襄子一死,兒子趙嘉便趕跑了堂侄兒趙浣,自立為君。

可是壞人也不見得長命。《資治通鑒》:趙嘉,隻是當了一年君主就死了,谥号“桓子”。趙國人不服,說:“趙桓子為君,不是襄子主公的意思”。于是,一起把桓子的兒子殺掉,再把趙浣接回來為君,這就是趙獻子。趙獻子生趙籍,就是後來的趙烈侯。

至此,趙家人的繼承人問題上,終于回到了趙襄子的安排上。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作為治學嚴謹細緻的老學究司馬光,為何會不加考證地引用《史記》的記錄,錯把趙桓子記成趙襄子的弟弟,而不是趙襄的兒子。這麼一個大硬傷,司馬光沒有發現嘛!?

不妨開個腦洞,如果司馬光發現《史記》錯了,明知趙桓子是趙襄子的兒子,故意錯上加錯,把趙桓子寫成趙襄子的弟弟。

如此,一場“兒子不滿老子,趕跑堂侄兒登上大位”的戲,立馬變成了“兄弟不滿哥哥的安排,奪位自立”的戲,這樣的大戲是不是很熟悉。

北宋曆史上,燭光斧影故事,趙匡胤病危,召見其弟弟趙光義、兒子趙德芳進宮議事。結果,趙德芳沒有進宮,趙光義進了宮出來後當了皇帝,史稱宋太宗。

事後,宋太宗趙光義還搞出一個“金匮之盟”、兄終弟繼的故事,還假惺惺把自己的弟弟趙光美放在開封府尹位子上當做繼承人培養,大有一副把“兄終弟繼”固定化的态勢。不久,又采取誣陷的手法治了趙光美的罪,為自己的兒子上位掃除了障礙。

當今中東某土豪國薩勒曼的操作,與宋太宗趙光義的操作是否很像?

曆史上,一直有趙光義篡位的傳言。司馬光如此安排,趙桓子篡位哥哥趙襄子的故事,是不是也在含沙射影說趙光義一脈得位不正,應該像趙家學習,把位子傳回趙匡胤一脈!

《資治通鑒》交代完趙家之後,馬上便交代起魏、韓兩家來,下一節我們繼續看看魏、韓發生了什麼。

附文: 

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殺其子,複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