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center-line">引子</h1>
公元前40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智氏滅亡,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此開始記起。三家分晉,不過是晉國的三個大夫瓜分了他們的諸侯國,晉國。然名義上的老大周天子對此不聞不問,其實并不是不想不問,而是實在是心裡餘而力不足,司馬光稱這次事件為禮樂崩壞的代表典型,象征着周天子無法遙控指揮各路諸侯的開始,戰國時代也在快馬加鞭的注入曆史河流。

然而,直接導緻三家分晉的是兩個牛逼的人物,智瑤,也就智伯,另一個是趙無恤,也就是趙襄子。
二人成為了三家分晉的主要操盤手,可惜的是智伯是個失敗者。
這是在他們二人選為接班人時就可以預見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晉國的六家大股東</h1>
晉國在公子重耳手裡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古以來創業難, 守成更難。
晉國在重耳的帶領下,走到了山峰。是以晉國無論在怎麼走,都是在走下坡路。
晉國的六個大股東掌控了晉國,他們是智氏,中行氏、範氏和韓趙魏六家。
在這六家當中,實力最強的是智氏,是以他很快地就把範氏和中行氏集團給鲸吞了。
智氏家族成為了最大的股東,但智氏家族還不滿足,對于韓趙魏這三個小股東他們也是虎視眈眈,想收購一家獨大。
蛋糕就隻有一塊,誰都想獨吞,是以圍繞晉國這塊蛋糕的争奪就開始啦。
<h1 class="pgc-h-center-line">德才兼備,以德為先</h1>
智氏的掌門人智宣子老了,他還沒有完成吞并韓趙魏的戰略目标。
這個任務隻有交給下一代人來完成,但是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智宣子拿不定主意了,是選擇智瑤還是智宵,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
但智宣子還是比較中意智瑤,因為他的這個兒子,
第一是人長得比較帥,美鬓長大則賢。
第二是武藝超群出衆,射禦足力則賢。
第三是流行歌曲唱得好,伎藝畢給則賢。
第四是能言善辯,巧文辯惠則賢。
第五是性格果斷,強毅果敢則賢。
看看,智瑤五個方面都很優秀,文武兼備,智商情商都很好,這樣的帥哥,不僅美女喜歡,當老爸也很引以為豪。
在選未來的繼承人,這些還是不夠的,我們現在常常講,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智瑤恰恰少了一點,德,不仁,這是他的本家智果給智宣子的建議:
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智氏想吞并韓趙魏,需要的是仁術,而不是霸道。
智宣子選錯了人,智氏滅亡指日可待!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18">三年的考核期,上司交代的事情一定要重視</h1>
而此時,在趙國,此時嚴格意義還不能稱為趙國,應該稱為諸侯趙。
趙簡子也選擇接班人方面面臨同樣一個問題,他簡子有兩個兒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将置後,不知所立。
趙簡子給他的這兩個兒子出了一道考題,這個考題不難,不像現在的不僅要會數理化,各國語言,而是每人一個書簡,書簡上面有老爸對他們的訓誡之詞,并約定三年之後,再問這些訓誡之詞,我猜這些訓誡之詞肯定是他老爸治國理念和方略。
用三年的時間去背誦和領會,我覺得從時間上來說,是足夠了,關鍵是态度問題。
三年的考期到了,老大伯魯不知所雲,并且連老爸給的竹簡訓詞都不知道丢在哪裡啦!
而老二無恤不僅背的是滾瓜爛熟,而且是簡不離身。
是以,态度很重要,上司交代的事情再小也要認真完成。
無恤成為了未來的趙襄子,他的故事還在繼續。
<h1 class="pgc-h-center-line">“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戰略的眼光,居安思危</h1>
繭絲乎?保障乎?
趙簡子很有遠見,他知道在不遠的将來,趙氏與智氏必有一戰。
他也知道憑借趙氏現有的實力還對抗不了智氏,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是以,他挑選了一位他的親信,尹铎,派他去了晉陽。
尹铎走之前,去請示趙簡子,你是讓我去“繭絲乎”,還是“保障乎”,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你是讓我去哪裡搜刮老百姓,還是去收買人心,将來作為保障基地。
趙簡子明确地表态:“保障哉!
這個保障基地最後成為了智伯和趙襄子的決戰決勝之地。
是以,一個上司的眼光很重要,他不但能夠認清現在的形勢,而且能給未來做出規劃設計。
<h1 class="pgc-h-center-line">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與之</h1>
智伯要削藩了,第一個開刀的是韓康子,他問韓康子要土地。
土地是諸侯權威的象征,你憑白無辜的問人要地,換誰誰都不樂意。
但智伯就是有底氣,知道什麼是拳頭嗎?誰的拳頭硬誰就能說話。
韓康子有萬般的不情願,不爽,也是把牙咬碎了吞在肚子裡。
忍忍吧,畢竟現在還不是智伯的對手,還是靜觀其變吧。
智伯很高興,以為征服了韓康子,但是這樣的妥協,這樣的臣服肯定是靠不住的。但智伯沒有感覺到,他仍然洋洋得意。
得到韓康子土地的智伯還不滿足,他又把手伸向了魏恒子,魏恒子當然也不樂意,但智伯此時實力實在太強大。
是以他也隻有采取:
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與之。
韓康子很無奈,魏恒子很生氣,智伯很高興,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h1 class="pgc-h-center-line">水淹晉陽,統一戰線形成,智伯滅亡</h1>
智伯的自信心滿滿的,爆棚了。
真有種屠龍寶在手,号令天下,莫敢不從。
智伯把手伸向趙襄子,也就那位竹簡訓誡三年不離身的無恤公子。
這位無恤公子不僅書讀得好,人也比較有血性。
要地,沒有,要頭,一個。
智伯當然很生氣,智伯帶着韓魏聯軍攻打和教訓了趙襄子,趙襄子不是對手。他的土地大部分被占領了,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想起了老爸的遺言:
國有難,問尹铎。
無處逃,去晉陽。
趙襄子帶着人馬家眷百姓來到了晉陽,但智伯還是不放過,并扒開了汾河水澆灌了晉陽。
但奇怪的是,晉陽的老百姓死活不投降。
沉竈産蛙,民無叛意。
智伯比較得意,他親自劃船,帶着魏恒子和韓康子親臨一線觀戰。
并說了一句令魏恒子和韓康子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一句話: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也。
安邑和平陽是魏國和南韓的國都,下一個就是他們。智伯是聰明呢還是傻呢,還是被勝利沖昏頭腦,在自己的盟友面前說這樣的話,誰還跟着你幹呢!
智伯這句話,如長了翅膀一般,很快飛到了趙襄子的耳朵裡。
趙襄子肯定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趙襄子的使者很快地到達了韓魏兩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統一戰線很快就成立了,一對三很快變成了三打一,内外夾擊,裡應外合。
智伯的頭蓋骨變成了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