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襄子,宗法比情亲更为重要?

作者:与你一起谈古论今

上一节,我们讲到,智襄子败于晋阳,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智氏族灭,智襄子的头盖骨还被拿来当着酒器,一心为智襄子报仇的豫让也死了,三家分晋的前因结果便告一段落。

写到此处,司马光笔锋一转,交代起三家分晋之后的事。

《资治通鉴》写到:赵襄子想着这君位本来应该是伯鲁的,就还想着还给伯鲁的后代。所以,他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却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继承人。他封伯鲁的儿子在代城,称为代成君。代成君死得早,赵襄子就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继承人。

前文,司马光交代过,赵简子有两儿子,大儿子伯鲁,小儿子无恤。在诸侯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赵简子没有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来选继承人,而是出了考题来考察两儿子谁更贤德,结果小儿子无恤胜出。

赵无恤成了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

作为小儿子凭借自己的能力上位的赵襄子,按理应该在内心深处更加认可“传位自己儿子”“能者上、庸者下”的观念。

可到了自己选接班人时,直接主张回归嫡长子继承制。不传位自己儿子,而是传位给自己大哥的儿子代成君,代成君死了还传位给代成君的儿子。

不知道赵襄子的五个儿子见其老爹如此安排,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可以说明一点,

赵襄子决心下得很够,手段到不怎么高明,后事并没有按他的安排那样发展。

《资治通鉴》写到:赵襄子死后,他的弟弟赵桓子夺位,赶跑赵浣,自立为君。

我们不禁要问,赵简子不就两个儿子嘛,怎么赵襄子又蹦出来一个弟弟赵桓子。经考证,,赵桓子即赵嘉,是赵襄子的亲儿子,而不是弟弟。

赵嘉见父亲要将位子传给自己堂兄,堂兄早死,还要传给堂兄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堂侄儿。

虽然,赵襄子打的是恢复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大旗,但其儿子赵嘉的心理受伤阴影面积很大,很不服气。老子赵襄子一死,儿子赵嘉便赶跑了堂侄儿赵浣,自立为君。

可是坏人也不见得长命。《资治通鉴》:赵嘉,只是当了一年君主就死了,谥号“桓子”。赵国人不服,说:“赵桓子为君,不是襄子主公的意思”。于是,一起把桓子的儿子杀掉,再把赵浣接回来为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赵籍,就是后来的赵烈侯。

至此,赵家人的继承人问题上,终于回到了赵襄子的安排上。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治学严谨细致的老学究司马光,为何会不加考证地引用《史记》的记录,错把赵桓子记成赵襄子的弟弟,而不是赵襄的儿子。这么一个大硬伤,司马光没有发现嘛!?

不妨开个脑洞,如果司马光发现《史记》错了,明知赵桓子是赵襄子的儿子,故意错上加错,把赵桓子写成赵襄子的弟弟。

如此,一场“儿子不满老子,赶跑堂侄儿登上大位”的戏,立马变成了“兄弟不满哥哥的安排,夺位自立”的戏,这样的大戏是不是很熟悉。

北宋历史上,烛光斧影故事,赵匡胤病危,召见其弟弟赵光义、儿子赵德芳进宫议事。结果,赵德芳没有进宫,赵光义进了宫出来后当了皇帝,史称宋太宗。

事后,宋太宗赵光义还搞出一个“金匮之盟”、兄终弟继的故事,还假惺惺把自己的弟弟赵光美放在开封府尹位子上当做继承人培养,大有一副把“兄终弟继”固定化的态势。不久,又采取诬陷的手法治了赵光美的罪,为自己的儿子上位扫除了障碍。

当今中东某土豪国萨勒曼的操作,与宋太宗赵光义的操作是否很像?

历史上,一直有赵光义篡位的传言。司马光如此安排,赵桓子篡位哥哥赵襄子的故事,是不是也在含沙射影说赵光义一脉得位不正,应该像赵家学习,把位子传回赵匡胤一脉!

《资治通鉴》交代完赵家之后,马上便交代起魏、韩两家来,下一节我们继续看看魏、韩发生了什么。

附文: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