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道司.赫胥黎

作者:柯斯莫先生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 英國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傑出的成員之一。赫胥黎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不過時的科幻哲理寓言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一部反烏托邦小說的經典之作。著名作品還有小說《克羅姆•耶婁》(crome yellow 1921)、《點對點》(p

oint counter point 1928)、《瞎了眼睛在噶紮》(eyeless in gaza1936 ),心理學著作《知覺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 1954)和《天堂與地獄》(heaven and hell 1956 ) ,社會學論著《重返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1958)等。

赫胥黎的祖父是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援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父親是英國小說家,哥哥是著名動物學家,弟弟是諾貝爾獎得主。

赫胥黎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先後畢業于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青年時的一次眼疾幾乎讓他視力全失,在學習了盲文後,他開始寫作。

赫胥黎對人類面臨的社會問題有着常人望塵莫及的洞察力,通過他的小說和散文,赫胥黎充當了社會道德标準和理想的拷問人,也是以使他成為二十世紀英國傑出的公共知識份子。他的前半生的創作以社會諷刺小說為主,中年後,創作開始反應科技發展抹滅人性的現象。他作品中的諸多預言在今日竟已成真。

在一戰期間,赫胥黎将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莫雷爾夫人的加辛頓莊園裡。在此他見到了包括伯特蘭·羅素在内的幾位布盧姆斯伯裡派成員。在《克羅姆·耶婁》中,他描繪了在加辛頓的生活。

1919年,他與瑪麗娅·妮斯結婚,育有一子,名馬修,他後來成為知名的作家、人類學家和流行病學家。20年代,一家人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時間,赫胥黎拜訪了朋友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在1930年勞倫斯去世後,他編輯了勞倫斯的信件。

1937年,赫胥黎一家搬到了好萊塢居住。1938年赫胥黎與吉杜·克裡希那穆提結為好友。赫胥黎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同時對通靈術、超心理學和哲學以及神秘主義感興趣。赫胥黎與南加州吠檀多協會有着廣泛的聯系,該協會由斯瓦米·帕拉瓦南達(swami prabhavananda)創立。他與作家克裡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傑拉爾德·赫爾德(gerald heard)以及其他追随者一起,接受冥想和靈性實踐的指導。

反映科技發展滅絕人性的小說《美麗新世界》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532年,那是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新世界:沒有物質匮乏的憂慮,沒有衰老頹廢的煩惱,沒有工作繁瑣的厭倦,沒有孕育撫養的壓力,沒有性道德的限制,沒有藥物濫用的限制,沒有政治高壓的窒息,俨然是人類一直以來無限向往和憧憬的“世外桃源”和“烏托邦”。然而,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人們失去了個人情感——爸爸媽媽是令人羞辱的詞;失去了愛情——性代替了愛;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經曆危險的感覺。最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權利,失去了創造的能力。人類關于自身和未來的所有憂思都蘊含在這部作品中。在《美麗新世界》裡,赫胥黎描繪了一個建立在大規模生産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則上運作的社會。

赫胥黎的《知覺之門》用迷離的文字記錄下了親自服用迷幻劑之後的超感官體驗。《知覺之門》是“垮掉的一代”“雅痞”“嬉皮”幾乎人手一本的不朽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