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作者:聽潮觀書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關注公衆号:聽潮觀書

英格蘭作家

對人類生活中的沖突具有超人的預見力

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于世

出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

充當了社會道德、标準和理想的拷問人

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他的《美麗新世界》讓他名留青史

阿道司·赫胥黎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人物簡介

阿道司·倫納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英格蘭作家。

屬于著名的赫胥黎家族。祖父是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援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少時就讀于伊頓公學,後畢業于牛津大學的貝利奧爾學院。他下半生在美國生活,1937年移居洛杉矶,在那裡生活到1963年去世。曾想做醫生,卻因為視力障礙改變初衷,從事了文學。作為生物學家的兒子,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對人類生活中的沖突具有超人的預見力。盡管一次眼疾幾乎讓他視力全失,但在學習了盲文後,他逐漸開始寫作,先後創作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小說,并在20世紀成為一個明星人物。

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于世,也出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通過他的小說和散文,赫胥黎充當了社會道德、标準和理想的拷問人,有時候也是批評家。赫胥黎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但是在晚年也對通靈題目如超心理學和哲學和神秘主義感興趣。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赫胥黎在一些學術圈被認為是現代思想的上司者,位列當時最傑出的知識分子行列。

他在1932年創作的《美麗新世界》讓他名留青史。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說: 《鉻黃》(1921)、《男女滑稽圓舞》(1923)、《光秃秃的樹葉》(1925)、《點對點》(1923)、《瞎了眼睛在噶紮》(1936)、《幾個夏季之後》(1939)、《時間須靜止》(1944)、《天才與女神》(1955)、《島》(1962)等。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個人生活

他17歲完成了他第一部小說(未出版),并在20歲之後開始嚴肅的寫作。他最初出版的小說都為社會諷刺小說,以《克羅姆·耶婁》(1921年)為始。

在一戰期間,赫胥黎将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莫雷爾夫人的加辛頓莊園裡。在此他見到了包括伯特蘭·羅素和克萊夫·貝爾在内的幾位布盧姆茨伯裡派成員。在《克羅姆·耶婁》中,他描繪了在加辛頓的生活。

1919年,他同在加辛頓遇到的比利時女子瑪麗娅·妮斯結婚,育有一子。

20年代,一家人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時間,赫胥黎也借此拜訪了自己的朋友大衛·赫伯特·勞倫斯。

在1930年勞倫斯去世後,他編輯了勞倫斯的信件。在這段時間,他的創作包括了反映科技發展滅絕人性的一面的小說,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麗新世界》,以及和平主義的作品(如《加沙盲人》)。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繪了一個建立在大規模生産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則上運作的社會。他深受馬蒂亞斯·亞曆山大的影響,将他寫入了《加沙盲人》中。

赫胥黎在這一階段開始創作和編輯有關和平主義的非小說作品,包括《目的和手段》、《和平主義百科全書》、以及《和平主義與哲學》,并且還是和平承諾聯盟的活躍成員。

1937年,赫胥黎和妻子瑪麗娅、兒子馬修和朋友傑拉爾德·赫德一起搬到了好萊塢居住。他主要在美國加州南部生活,直至去世,但也在新墨西哥州的陶斯生活了一段時間,并寫出了《目的和手段》一書(1937年出版)。這部作品表現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都希望能夠生活在一個“自由、和平、公正、愛如弟兄”的世界裡,但在如何實作上卻無法達成一緻。

赫德向赫胥黎介紹了基于不害原則上的吠檀多、冥想和素食主義。1938年赫胥黎與吉杜·克裡希那穆提結為好友。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1919年,他與在加辛頓遇到的比利時女子瑪麗娅·妮斯(1899年9月10日 - 1955年2月12日)結婚,育有一子馬修·赫胥黎(1920年4月19日 - 2005年2月10日)。馬修後來成為作家、人類學家和流行病學家。

1955年妮斯死于乳癌。

1956年他與作家勞拉·阿切拉結婚。她創作了赫胥黎的傳記《時光消逝的瞬間》。

1960年赫胥黎被診斷患有喉癌。在随後的幾年裡,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的赫胥黎寫出了烏托邦小說《島》。

臨終時的赫胥黎已經無法言語,他通過手寫向妻子勞拉要求“麥角酰二乙胺,100毫克,肌肉注射”。根據勞拉在《時光消逝的瞬間》中的記載,她服從了,在早上11時45分完成了一次注射,并于幾小時後完成了另一次。

他死于1963年11月22日下午5時20分,肯尼迪被暗殺的幾小時之後,享年69歲。他的骨灰被安放在英國薩裡郡康普頓沃茨公墓的家族墳墓裡。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個人作品

1921 Crome Yellow

1923 Antic Hay

1925 Those Barren Leaves

1928 Point Counter Point

1932 Brave New World

1936 Eyeless in Gaza

1939 After Many a Summer

1944 Time Must Have a Stop

1948 Ape and Essence

1955 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

1962 Island

1920 Limbo

1922 Mortal Coils

1924 Little Mexican (US title: Young Archimedes)

1926 Two or Three Graces

1930 Brief Candles

1944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Jacob's Hands: A Fable (co-written with Christopher Isherwood; discovered 1997)

1916 Oxford Poetry (magazine editor)

1916 The Burning Wheel

1917 Jonah

1918 The Defeat of Youth and Other Poems

1920 Leda

1925 Selected Poems

1929 Arabia Infelix and Other Poems

1931 The Cicadas and Other Poems

1971 Collected Poems

1923 On the Margin

1925 Along the Road

1926 Essays New and Old

1927 Proper Studies

1929 Do What You Will

1930 Vulgarity in Literature

1931 Music at Night

1932 Texts and Pretexts

1936 The Olive Tree and other essays

1937 Ends and Means

1940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1942 The Art of Seeing

1945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1946 Science, Liberty and Peace

1950 Themes and Variations

1954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1956 Heaven and Hell

1956 Adonis and the Alphabet (US title: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1958 Collected Essays

1958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1960 On Art and Artists

1963 Literature and Science

1977 Moksha: Writings on Psychedelics and the Visionary Experience 1931–63

1977 The Human Situation: Lectures at Santa Barbara, 1959

Brave New World

Ape and Essence

1940 Pride and Prejudice (collaboration)

1943 Madame Curie (collaboration)

1944 Jane Eyre (collaboration with John Houseman)

1947 A Woman's Vengeance

1950 Prelude to Fame

1951 Original screenplay (rejected) for Disney's animated Alice in Wonderland

1971 Eyeless in Gaza (BBC mini-seri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Robin Chapman)

1925 Along The Road: Notes and essays of a tourist

1926 Jesting Pilate: The Diary of a Journey

1934 Beyond the Mexique Bay: A Traveller's Journey

1967 The Crows of Pearblossom

1924 The Discovery (adapted from Francis Sheridan)

1931 The World of Light

1948 Mortal Coils – A Play (stage version of The Gioconda Smile)

1958 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 (stage version, co-written with Betty Wendel)

1967 The Ambassador of Captripedia

2000 Now More Than Ever (Lost play discov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ünster, Germany)

1941 "Distractions" "Distractions II"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 "An Appreciation" "The Yellow Mustard" "Lines" "Some Reflections of the Lord's Prayer"

1942 "Reflections of the Lord's Prayer" "Reflections of the Lord's Prayer II" "Words and Reality" "Readings in Mysticism" "Man and Reality" "The Magical and the Spiritual"

1943 "Religion and Time" "Idolatry" "Religion and Temperament" "A Note on the Bhagavatam" "Seven Meditations"

1944 "On a Sentence From Shakespeare" "The Minimum Working Hypothesis" "From a Notebook" "The Philosophy of the Saints"

1945 "That Art Thou" "That Art Thou II" "The Nature of the Ground" "The Nature of the Ground II" "God in the World"

1946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Some Contemporary Thought-Patterns" "The Sixth Patriarch" "Some Reflections on Time"

1947 "Reflections on Progress" "Further Reflections on Progress" "William Law" "Notes on Zen"

1948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A Note on Gandhi"

1949 "Art and Religion

1950 "Foreword to an Essay on the Indian Philosophy of Peace"

1952 "A Note on Enlightenment" "Substitutes for Liberation"

1954 "The Desert" "A Note on Patanjali"

1955 "Who Are We?"

1956 "Foreword to the Supreme Doctrin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1957 "The "Inanimate" is Alive"

1960 "Symbol and Immediate Experience"

1955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1955 Who Are We?

1936 Pacifism and Philosophy

1937 An Encyclopedia of Pacifism (editor)

1941 Grey Eminence

1953 The Devils of Loudun

1962 The Politics of Ecology

2007 Selected Letters

||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原作者本人,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我們将及時處理以保障雙方權益。

阿道司·赫胥黎:社會道德的拷問者

觀看往期精彩請點選下方藍字:

張承志:“紅衛兵”稱号自他而來

流傳二十年的華國文學經典: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無法叫作家鄉

羅貝托·波拉尼奧:一位執着而又瘋狂的作家

颠覆想象的短篇小說傑作:更天馬行空的超現實文學迷宮

點選文末左下角的“了解更多”檢視更多精彩内容

目前自己在做公衆号,整理國内外的精品書籍和作家資料與各種書店

關注微信公衆号:

每天更新推薦書籍書店和相關作家的資料

希望大家給個關注和點贊以及評論分享

歡迎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