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自然保護環境的工作上有着顯著成果,對瀕危物種實施了搶救性的保護行動,通過人為的介入,讓野生動物生活在野外環境中,讓100多種瀕危的珍貴物種種群實作了恢複性增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更表示,我國相繼成立了大熊貓、亞洲象、穿山甲、海南長臂猿等珍貴瀕危物種的保護研究中心,國寶大熊貓更是在人工繁育難題上實作了突破,現在種群達到了667隻,而曾經宣告滅絕的普氏野馬更是建立了野外種群,數量有望實作大突破。

當陽光照射在我國新疆準格爾盆地的卡拉麥裡荒漠上,總是能看到地面上因為幹旱而搖搖欲墜的小禾草,但是這并不能阻礙普氏野馬,它總會三三兩兩地在這裡休息,它們與駱駝一樣,擁有超高的耐旱能力,能夠在寸草難生的荒漠下茁壯成長,如此惡劣的環境對它們并不影響。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都得以生還,為何它會被宣告滅絕呢?其中淵源太過曲折,但最終的禍首卻是人類,如今種群得以再次建立,有賴于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重建,讓普氏野馬能夠再次壯大,脫離瀕危指日可待!
普氏野馬喜歡生活在山地草原或者荒漠中,善于奔跑,屬于種群生活,正常有5到20隻的馬群在一起,由強壯的雄馬擔任首領,過着營遊移生活,成年的普氏野馬身材健碩 ,體長約為2.8米,高1米以上,體重達到300千克左右,跟我們見到的家馬差不多。
而它與家馬有着另外的差別,正常我們見到的家馬身上都是多種多樣的顔色,或者是花紋繁多,而普氏野馬身上隻有一種毛發,為棕黃色,從腹部開始慢慢變成黃白色,在背部的中間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隻有仔細看才能發現,冬天到來後,為了能夠變得更加保暖,它體上的毛發會變得長又粗,顔色也慢慢變淺。
不僅如此,在四肢方面,普氏野馬的腿跟家馬也有差別,變得更短更粗了,小腿地方呈現黑色毛發,被稱為“踏青腿”,馬蹄也比家馬還要小。
馬科動物在世界上已經生活了5000多萬年了,從始新世早期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它們大部分以牧草為食,雖然不具備攻擊力,但是它們那雙大長腿有利于奔跑,在古時候更是成為人類出行的工具。
而普氏野馬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生馬種,它來源于我國新疆的準格爾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幹旱荒漠草原地帶,是以在之前也被稱為準格爾野馬或者蒙古野馬,這一些早文獻中都有提到的,3000年前,我國古籍有明确的記載,就如同《爾雅》中所說的“如馬而小,出塞外”,指的就是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荒漠戈壁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不懼怕低溫和暴風雪,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都得以生存,卻在蒙古國宣布滅絕,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也宣布滅絕,而反觀全球,普氏野馬也隻有28匹,還流落異鄉,其中隻有13匹能夠繁衍後代,這讓全球人民為之擔憂,生怕它會徹底滅絕。
普氏野馬的繁殖能力還是很強的,它們一年四季都在發情,但是在春天跟夏天的時候更嚴重,雌性的發情周期長達1個月左右,發情的時候精神很是興奮,但是思域卻慢慢變少,情緒很煩躁,會出現互相嗅聞的狀态。
而它們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生物一樣,到了發情期間,雄性會産生争鬥行為,隻為了征求配偶,在戰鬥的時候,雄性會昂首挺胸,雙方對視一會,然後發出嘶叫,用前蹄來刨土,鼻孔噴出粗氣,以此來威吓對方。
當對方并不懼怕之時,雙方就會扭打在一起,場面相當殘酷,待到勝利後,它就能與雌性進行交配了。
而在雌性之間,也會出現因為争搶配偶出現鬥争,當發現心儀的雄性在與雌性進行交配時,雌性會去進行幹擾,阻止它們,以求獲得心儀雄性的交配權。
在交配後,雌性需要經過長達1年的懷孕期,然後産出5-6隻幼崽,之後由母馬進行喂養,直到3歲左右就可以達到性成熟,再次進行交配,正常普氏野馬的壽命高達25-35歲。
在接觸後,能夠感覺到普氏野馬的性情極為暴烈,難以馴化,但是它們卻具有超強的團隊協作能力,彼此之間很少會因為食物進行争鬥,還會互相清理皮膚,在它們之間,除了用肢體進行交流,也會用叫聲來進行溝通,如果發現隊伍中缺少了同伴,普氏野馬就會發出洪亮又高亢的叫聲來進行呼救,保證每位同伴的安全。
它們喜歡群居生活,團隊中的首領有着重要的責任,一般都會帶領同伴覓食或者飲水,因為生活在荒漠環境下,是以水源對于它們來說尤為重要,基本上會通過風來尋找水源,可能是長期生活在荒漠中,它們能夠本能的通過鼻子來嗅出水的氣息。
當不少地方宣布普氏野馬已經滅絕後,歐洲部分地區依然有着它的身影,在1985年8月,我國從應該等地引進了16匹普氏野馬,在準格爾盆地南邊地區進行科研和繁殖,希望能夠把這一種群繼續壯大,可這些遠遠不夠的,甘肅瀕危動物繁育中心又從美國、德國等地引進10匹普氏野馬,放于野外生存。
普氏野馬的繁衍已經成為我國高度重視的一項任務,于是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放歸野外行動,總共有27匹普氏野馬放到大自然環境中生存,我國也做好榜樣,成為全球第一個把普氏野馬放歸野外的國家。
在當時,普氏野馬的繁衍工作異常艱難,因為在我國已經很少出現它的蹤影了,而這次放歸野外也是一種冒險,萬一普氏野馬難以生存,就容易對它們的生命造成威脅,于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先把普氏野馬放在室内進行繁殖,觀察到它們已經能夠适應後, 挑選體型壯碩的普氏野馬放歸野外,而結果與我們預想的一樣。
普氏野馬本身就生存在野外,是以它們直接就接受了當時的環境,在短短幾十年的努力下,如今的普氏野馬種群已經達到了300多匹,其中大部分放歸野外,我國也成為了亞洲最大的野馬繁殖基地,遠在新疆的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繁殖率和存活率也達到了世界首位,當時在人工繁育的種群中,已經達到了很好的繁殖率了,在2017年的時候,繁殖基地裡就誕生了十幾匹馬駒了,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是豐收的一年。
到了現如今,普氏野馬的野外種群慢慢壯大,我國的普氏野馬數量已經突破了700匹,這跟當初宣布滅絕的時候完全不一樣,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創造了奇迹,這有賴于全人類的貢獻,在早期,普氏野馬的滅絕完全是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導緻的,而現在大家對于環境的保護有了超強的意識,這才讓它的數量變得更加壯大。
雖然到現在普氏野馬依然是瀕危動物,但是它們本身超強的性格能夠更好地繁殖,隻要人類能夠對環境進一步地保護,對它們的物種得以關愛,相信早晚有一天普氏野馬會脫離瀕危狀态。
大自然下有多種生物已經瀕臨滅絕,最大的因素都來自于人類,而現如今,我們有了更強的意識,讓不少物種都得以繼續繁衍下去,雖不計功,但求補過,每一種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應該像尊重自己的一樣尊重其他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