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夢想的種子——根據《袁隆平的世界》一書整理

最近閱讀了陳啟文先生的《袁隆平的世界》一書,收獲頗多,撰文記之。

夢想的種子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你知道嗎?中國還有“第五大發明”——雜交水稻。雜交水稻讓每畝水稻的産量增加了五六百公斤,其中的超級稻品種更是突破畝産1000千克的大關。水稻産量的提升讓我們中國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着占全球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這麼厲害的水稻是誰“種”出來的呢?那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雜交水稻後,不僅在中國推廣種植,還把這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到世界上其它國家,讓其它國家的糧食産量也大大提高。國外的人民稱雜交水稻為“東方魔稻”。由于袁隆平爺爺的傑出貢獻,他獲得許多榮譽,被譽為“當代神農”,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袁隆平爺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去鑽研水稻的呢?

一、童年

袁隆平的父親是一個由新式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他的母親是一位大家閨秀,高中畢業後曾在安徽蕪湖教書。

1929年8月13日,在北平的協和醫院,袁小孩誕生了,因家族排到隆字輩,又出生于北平,是以叫“隆平”。家裡的大哥小名大毛,他排行老二,小名二毛。二毛兩歲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他開始跟着父母奔波,在老家德安住過幾年。

二毛小時候像個小猴精似的,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又貪玩不用心。祖父教他們讀書識字時,像舊私塾的老師一樣嚴格,一不小心一戒尺就“叭”地打過去了,小二毛沒少挨打。但隻要是他感興趣的東西,他又特别有定力。他對祖母的那杆一吸就咕嘟咕嘟直冒泡的水煙袋充滿好奇。隻見祖母噘着嘴,把一杆煙袋吸得吞雲吐霧,而祖母那眉飛色舞的樣子,簡直跟神仙似的。二毛就一直在心裡琢磨:這東西到底有多好抽?什麼時候讓我試試就好了。機會終于來了!一次祖母放下煙杆出去了,二毛趕緊沖過去,拿起煙杆猛吸一口,沒想到用力過大,把鼻涕都抽出來了,一下被嗆得咳嗽起來,趕緊扔掉煙杆。那水煙袋掉地上摔壞了。祖母看着他那樣子又好氣又好笑,拿起煙管來敲他的小腦瓜,當然是吓唬這小搗蛋而已。

那時父親在外奔忙,偶爾抽空回家還會給他們帶來又好看又好吃的天津小站米,哥倆吃得可開心了。在故鄉的生活,是袁隆平爺爺最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

二、求學

1936年8月,年滿七歲的二毛要上學了,袁隆平這個名字正式注冊。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日子裡,父親為養活一家人幾乎耗盡了精力,但總是帶着微笑回家,父親骨子裡的韌勁也注入到兒女的血脈中。但他對孩子也有嚴格的要求,淘氣的二毛常受罰。母親雖忙于操持家務,但她洋溢着陽光、綻放如鮮花的笑容卻有一種豁達與樂觀影響着孩子。她常用花草裝點家居,讓孩子們感受不一樣的美好。她成了小二毛最好的啟蒙老師,教孩子讀英語,念尼采的書,講各種妙趣橫生的故事、童話、寓言。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懂得許多道理。特别是母親帶他們去拜谒神農洞,講述了神農為百姓而生又為百姓而死的故事。故事深深打動了年幼的二毛。後來,二毛一年級時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一個園藝場,各種各樣的花和水果讓他對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充滿向往,由此讓小二毛立下學農的志向。

在戰亂中,小二毛家勉強維持溫飽,但戰亂讓無數的人逃離田園,糧食短缺、糧價飛漲。是以,小二毛看過太多太多嘴巴像一個個黑洞的饑民,見識了太多的饑餓與死亡,也明白了“弱肉強食。要想不受别人欺侮,我們中國必須強大起來!”的道理。

雖因戰火輾轉各地,但父母沒有耽誤孩子們上學念書,袁隆平念過三所國小、三所國中、兩所高中,才算中學畢業。因為從小産生的志趣,學農成了他報考大學的第一志願,主修遺傳育種學。

袁隆平的學習是“跟着興趣走”,不喜歡的“隻求及格就行”,喜歡的特别注意聽講并拓展學習,還喜歡思考,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興趣廣泛,熱愛音樂、運動,會唱歌、拉小提琴,遊泳特别厲害。有一次參加選拔國家隊隊員的比賽,他卻因賽前吃了太多成都的小吃,把肚子吃壞了,沒遊出好成績,不然袁隆平可能就成了國家遊泳隊的專業運動員了。

大學時代袁隆平遇到了一個影響了他一生的老師——管相桓。而影響了管相桓老師一生的則是中國現代農業科學、我國水稻育種和良種推廣的先驅之一的趙連芳先生。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落後就要挨打,科技領域也飽受列強欺淩。由于當時的農業科技非常落後,本來是稻作大國的中國,卻每年都要進口大米二千萬擔以上,這讓趙連芳和管相桓等兩代科學家發誓要為提高我國稻作生産水準、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奮鬥終生。從趙連芳、管相桓到袁隆平,就是中國稻作專家、遺傳育種學家從師祖到師傅再到徒弟的傳承關系。

1952年春天,袁隆平深入農村,住進了農民家,和農民裹一床污黑的破被子睡覺、在一隻土鍋裡攪飯,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正感受到農民的窮苦。這讓他“暗下決心,立志改造農村,為農民做點實事。”這成為他思想的一個轉折點。

三、工作

畢業後,袁隆平被配置設定到湘西雪峰山腳下的安江農校任教,在這裡執教十八年,成為他鑽研與播種的地方。

初為人師的袁隆平,深受其中學恩師黃泰先生教書育人精神的影響,特别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把課講得生動活動。教俄語時,把俄語歌編成中俄對照的教材、編簡單的相聲段子,通過教學生唱俄語歌、表演相聲,讓學生說說笑笑地學會講俄語。還組織學生與蘇聯對口友好學校的學生通信,你來我往,寫的話越來越多,既提高了學生的俄語水準,又讓學生更加了解蘇聯。教遺傳育種學時,沒有現成的教材,他把課堂搬到農田裡、搬上雪峰山,采集實物和标本,自制圖解,畫表格,自編教材。親身實踐、親自動手讓學生更有興趣,加深記憶和了解。

人類很多偉大的發現和發明,往往是從災難開始。1959年春,三年大饑荒開始了。上一年的糧食吃完了,下一年的糧食還沒長出來,連種子都被搜走了。就算有錢也買不到一粒糧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就算是鐵打的漢子,餓你三天,走路也打晃了。更何況,那不是三天,是三年!人們吃草根、吃樹皮、聽田鼠,甚至吃觀音土,但還是餓死了許多人。

袁隆平曾親眼看見有五個人餓死在路邊,那無助的神情、那幹癟而僵硬的屍體給他帶來椎心般的傷痛,他說:“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種田的人都吃不飽,像我們這種學農出身的人能說沒有責任嗎?”

這場長達三年的大饑荒,不僅給袁隆平帶來殘忍的饑餓體驗,更帶來良知的拷問。這慘痛的經曆讓袁隆平從蕃薯和小麥開始進行高産試驗。但蕃薯不能取代糧食,不能當飯吃啊!小麥也不是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是以,從1960年起,袁隆平把目光轉向水稻。

一天,一位老農換回來一包結實的種子,誠懇地對袁隆平說:“袁老師,你是搞科研的,能不能培育一個畝産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種?那該多好啊!”袁隆平心裡怦然一動,一輩子再也沒有忘記這句話。他說:“農民淳樸的話語使我觸動很深,我意識到農民緊迫需要的是什麼,那就是良種。”水稻,良種,這兩個關鍵詞加在一起,讓袁隆平找準了自己一生的方向——改良水稻種子。

從那以後,袁隆平,一個普通的農校老師,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科研之旅。他說:“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從最初的孤軍奮戰,到收了兩個徒弟,再到後來隊伍的不斷壯大,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袁隆平一直帶領着他的科研團隊走在培育優質水稻種子的路上,一次次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無止境地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作了呢?

小時候的夢想如一粒種子,這粒種子在身體、精神、情感都健康的人身上,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袁隆平爺爺夢想的種子在他身上生根發芽,讓他培育出了神奇的水稻種子。你夢想的種子是什麼呢?

繼續閱讀